•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高端訪談

    訪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所長 周建忠 教授

    激光制造商情 來源:激光制造商情2012-11-13 我要評論(0 )   

    《激光制造商情》: 周教授,您好!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您是江蘇大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兼任機...

     

        《激光制造商情》:周教授,您好!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您是江蘇大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兼任機械工業激光沖擊波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光子制造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請您談一下自己的學術生涯?

     

        周建忠:首先,非常感謝《激光制造商情》和邵總對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和我本人的關注。我在本科和碩博階段的所學專業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在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模具設計與快速制造技術,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的研究方向是先進激光加工技術。當時的選題主要考慮是如何把激光技術應用到沖壓模具領域,因為模具表面的激光強化延壽當時已有一定的研究和應用,但利用激光替代模具,或者減少拉延模具中的凸模或者凹模的研究還鮮有開展,為此我們課題組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金屬板料的激光沖擊(無模/半模)成形工藝方法,相關內容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并授權,同時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而此前有關激光力效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激光沖擊/噴丸強化。隨后課題組又拓展了中厚板材的激光噴丸成形、激光噴丸抗疲勞制造的數字化分析及表征、面向微結構器件的激光微噴丸改性延壽激光微細加工等領域。從激光沖擊波的理論模型、激光噴丸成形和強化過程的數值模擬、典型材料激光沖擊/噴丸的控性和控形技術,以及激光沖擊/噴丸裝置的集成控制及其裝備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2003年,受學校委派,本人有機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學部的機械工程學科兼聘工作,對國內外在先進制造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尤其是激光加工的基礎及應用研究方面,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向國內同行的學習機會;2005.3-2005.9在德國康斯坦次應用科技大學做高訪期間,開展了不銹鋼材料的激光沖擊波改性及其對疲勞和腐蝕性能行為的一些應用研究;多年來,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十分注重和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本人也曾先后到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斯圖加特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臺灣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高校訪問和學習,受益匪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先進制造技術、數字化模具設計與快速制造、微塑成形理論與微加工技術。

      
        《激光制造商情》: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于1997年12月組建,能否談一下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承擔的課題,以及研究所所做的工作?

     

        周建忠:江蘇大學激光技術研究所從1997年12月成立以來,在前任所長張永康教授的帶領下,追蹤國際研究熱點和學科前沿,以促進我國先進制造科學技術發展為己任,以加快激光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發和工程應用、提高激光制造業和特種加工行業的整體水平、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近年來,激光技術研究所重點開展了基于激光沖擊波力學效應的制造工藝與裝備、膜基/界面結合強度激光檢測技術、基于納秒和飛秒激光的微造型及微塑成形技術、光電子功能材料與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擔了國家863高新計劃、國家973計劃子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科技基金、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省工業支撐項目等40余項,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的成果: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0余項,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和二等獎(2009)各一項。另外,還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以及機械工業聯合會等行業科技進步獎等10余項。


        研究所特別重視年輕教師和博士的培養,經過十多年建設,已經形成一批以60年代教授博導為主的學術帶頭人,以70年代博士為學術中堅的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年輕科研團隊。研究所目前有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8人,副教授12人。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2003年獲批為江蘇省機械工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2008年獲江蘇大學首批校級科技創新團隊。目前我們激光所和企業建有校企聯合技術研究中心,江蘇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20余個,建立了較為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渠道,近幾年來,激光所每年承擔的各類產學研合作課題30余項。
        研究所一直注重加強與國內外研究院所的交流與合作,骨干成員曾到美國的密歇根大學/普渡大學/馬里蘭大學/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斯圖加特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訪問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定期互訪等協作關系;國內與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力學所、華東理工大學、空軍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制造研究所、成飛公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建立有項目合作研究,這些確保我們科學研究的前沿性。

     

    全文更精彩:

    《激光制造商情》:我們知道您編寫過《激光加工技術》、《激光快速制造技術及其應用》,激光作為一種不同于電弧熱、化學熱的新型熱源,請結合您的項目,談一下激光加工對于材料組織與性能的獨特之處?
    《激光制造商情》:您從事激光研究多年,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激光加工技術和產業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該如何提高?
    《激光制造商情》:近年來,中國激光民族工業飛速發展,能否談一下您熟知的企業,您對他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激光制造商情》:請您結合去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談談激光制造技術在未來5~10年的發展趨勢?
    《激光制造商情》:激光技術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多年來一直在江蘇大學名列前茅,1998年至今已畢業研究生100余人。其中,有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江蘇省優秀論文等。請您談一下研究所對博士生的培養經驗。

    《激光制造商情》:江蘇省作為激光的應用大省,激光技術也發展比較早,原來與現在有一些有名氣的企業比如:東方激光、蘇州德龍等激光企業,貴院的產學研合作情況怎么樣?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