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光制造商情》: Aerotech是致力于加工制造的運動控制的著名企業。結合貴司30年的發展經驗,您談談目前在市場上有什么技術優勢?
William:一個大優勢是我們提供有機的運動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我們設計、制造從控制器到電動機,以及平臺。這為用戶提供了更高的演示與更可靠的系統,同時也允許他們的設備更快速地推出市場,而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嘗試獲得各種元件,并將它們組裝成一個系統。
另外,我們開展了一個非常進取的產品發展計劃。我們所做的發展不僅符合或超過了市場的期望與需求,而且常常適合于一個特殊的應用目的。這些原因都允許我們得以在過去40年里面在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2. 《激光制造商情》:貴司在掃描振鏡和控制系統上,在全球的業務推廣,請舉例介紹其發展情況如何?
William:相比于傳統的振鏡產品,我們的AGV系列掃描振鏡提供了高水平精度,這允許我們的客戶利用這一產品能夠開展一些特殊的應用,而在以前,因性能局限這些應用無法進行。最終的結果是一個解決方案同時具有高精度與高產出量,也就是說這是兩全其美的。
3. 《激光制造商情》: 之前Aerotech在英國的工廠進行了搬遷,美國總部團隊也擴大了,以適應市場需要的發展,這一措施帶來什么影響,您如何評價?
William: 近期,我們在美國完成了生產工廠的擴張,提高了生產力以支持當前客戶的需求,也會繼續支持未來業績的增長預期。這一擴張包括增加了設備車間的空間,進一步擴大了我們潔凈間以及其它先進的測量中心。這一擴張允許我們進一步支持我們對客戶的承諾,當他們需要產品的時候可以及時提供。
我們位于英國的子公司(Aerotech LTD)不久前也搬遷到了一個新的工廠。有了新的辦公室與運營后勤空間保障,以及更大的客戶體驗、培訓和會議中心。該地址有著500平方米的大廈,這將允許Aerotech公司在英國以及歐洲市場繼續建立與強化其領先的運動市場地位。
4. 《激光制造商情》: 這幾年Aerotech加快開拓中國市場,宣傳推廣上也做了許多工作,目前在中國業務上有什么樣的成績?請談談貴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計劃。
William: Aerotech過去幾年在中國市場的業績經歷了強勁的增長,這部分原因是得益于無論是科研上還是商業應用上,高精度運動解決方案的需求都快速增長,我們產品的發展戰略允許我們總是可以提供符合市場要求的精準度水平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由于我們的戰略是要提供全套的運動系統解決方案,允許我們的客戶擁有性能更加可靠的解決方案,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所需的結果。
5. 《激光制造商情》:不久前,貴司推出的lift and Z-axis stage 可用于增材制造,也就是3D打印,目前這一產業在全球非常火熱,Aerotech的產品如何借助3D打印的發展拓展業務?
William:很明顯增材制造是一項很活躍的新技術,它在多個層次上對運動解決方案的精度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在這方面的戰略同樣會關注到高端的市場領域,不僅提供最高性能的產品,也包括具體增材制造應用需求的解決方案。
從產品的角度看,我們主要提供最好等級機械與空氣軸承的平臺,專門關注多軸運作的性能。同樣我們也可以提供高度復雜的運動控制器,它可以使運動平臺的控制與加工設備同步起來,比如激光頭與材料分配頭。
6. 《激光制造商情》: 今年貴司帶來了什么樣的產品,請您介紹一下。
William: 在今年的上海光博會,我們主要推出兩款新產品。一個是我們的AGV-HPO 是AGV振鏡系列的衍生產品,它提供一個敞開的框架設計,有著更小的軌跡,可為用戶提供一個更靈活的設計,而且性能也是同樣高,所耗的成本更低。
第二個產品是新型的Q系列Piezo 納米定位器。該產品家族包括單軸線性移動設計,一個集成兩軸XY設計以及一個垂直升降Z設計。我們也展示了新型的Q Lab 控制器。我們相信這款新產品線是所有納米級piezo定位系統中最先進的和最容易使用的。我們的軟件附帶了許多先進的工具,有著許多高端的功能,可以提供簡單和容易使用的、現代界面,使其它伺服電機在多軸系統中的運動同步變得非常容易。我們的平臺產品提供高動態性、次納米級的解決方案,以及納米級線性可產生較高的加工輸出量,并且不會犧牲其精度。
7.《激光制造商情》: 2014年,您預測激光產業市場以及微加工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William: 我認為市場中有兩個部分。首先是有低端/成本驅動的市場部分。這包括了傳統的激光應用,其主要的目標就是“成本下降”,這一部分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供應商,無論是在激光制造方面還是運動產品方面,其競爭都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另一個市場我會關注激光加工的技術延伸。這當然會要求高精度和成熟解決方案,無論是激光用戶還是運動控制方面都非常需要。因此,供應商不得不為用戶提供高性能與高可靠性的產品,而且也要提供解決方案以適用于他們期望的特定應用與加工。后者不僅對產品的質量有要求,而且還需要制造商對市場和用戶需求有著敏感的洞察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