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汽車界說的最多的無非兩件事,新能源與自動駕駛。前者已經走過了說概念的時候,而后者恰恰正是講故事、畫憧憬的年頭。從2014年以來,中國和美國的消費者對全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趣有所上漲。Google、百度、福特、特斯拉、通用、大眾、Uber等巨頭紛紛介入無人駕駛領域。新興技術特別容易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和好奇心,能夠占據年輕人市場份額,就往往能夠在新型科技產業占優勢。
一想到未來開車不用人手,全靠汽車系統,司機可以與乘客聊天、甚至看電影,那是多么美好,更有甚者,認為以后再也不用擔心駕考里的“科目二”了。
對完全自動駕駛,民眾還是會比較擔心。因為他們不能確定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就像平時說的,人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而且目前技術尚不成熟,真正到了路面情況復雜的實際道路,完全自動駕駛真的能夠處理如此復雜的信息,在零點幾秒內做出反應嗎?
讓人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3月20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Tempe, AZ) 發生了一起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的嚴重事故,引起全球汽車行業的關注。
這起事故引發的最大的問題是,為何無人駕駛汽車沒有把行人識別出來?這也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激光雷達傳感器。
激光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簡稱LiDAR) 和雷達的工作原理類似,都是靠發出接受反射回來的脈沖來偵測物體和測距,區別在于雷達發射電波,而激光雷達發射激光。在自動駕駛領域,激光雷達應用已經十分流行,廣泛應用于繪制車輛周圍的高精度三維地圖。
裝在汽車頂上的激光雷達系統每秒鐘發出280萬束激光,形成一張能實時感應周圍環境的激光網。這張網捕捉到的信息與雷達收到的信號相結合,能夠實時生成汽車周圍環境的高清數字地圖,讓無人駕駛汽車看到攝像頭視野范圍之外的物體。在自動駕駛汽車上,激光雷達就是那個一直在高速旋轉的東西。通過旋轉,這種定向的激光發射裝置可以覆蓋周圍360 度區域。即使是意料之外的情況下,激光雷達也能同時記錄多個物體的運動軌跡。
由于激光的特性,它在任何亮度條件和幾乎任何天氣下都適用,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夜間進行物體和障礙偵測。通常在城市環境,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激光雷達的最遠有效距離可以達到200 - 300 米。根據目前激光雷達的技術逐漸成熟,如果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開啟了激光雷達,這起事故理論上是完全可以避免,因此目前很多分析認為當時的車載激光雷達極有可能處于關閉狀態,但目前尚未有定論。
追溯Uber介入自動駕駛,其實是這樣的: Google 此前擁有一支超過10 年經驗的自動駕駛團隊,其中一人離開了公司創辦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公司,隨后很快被Uber 收購。Google 擁有充分證據證明,該人從Google 帶走了關鍵技術資料,因此以竊取知識產權起訴了Uber。因此,兩家公司目前還在打官司。這個也引起一些人對Uber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度的擔憂和質疑。
在Uber的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后,不僅Uber宣布中止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項目,就連豐田等公司也都放緩了進程。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國內出現一起奔馳定速巡航失控,高速路上奪命狂奔一個小時的事件,也在全國網絡社區引起了熱議。事發2018年3月14日晚,在河南通往陜西的連霍高速上上演。車主駕駛的奔馳車開啟的定速巡航突然失靈,以時速120公里在高速路上狂奔近一個小時,豫陜交警全力營救,最后通過奔馳售后后臺遠程操作,結束了這驚魂的一幕。現在的汽車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智能化,代表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是一個潛在安全隱患,一旦系統失控或者按鈕功能失靈,對人身安全是極大的威脅??萍几淖兩?,開車,到了關鍵時刻,還是要靠自己?。?/p>
中國對自動駕駛也是情有獨鐘,盡管此前有Uber事故的陰影,但不影響我國自動駕駛的發展進程。3月22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向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發放了北京市首批自動駕駛測試試驗用臨時號牌,助力自動駕駛企業落地北京進行自動駕駛路測發展。同時,明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和海淀區的33條道路作為首批開放測試道路,總里程約105公里。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車輛在開放道路進行測試
相比于美國的激進式發展,我國則較為謹慎,特別是我國一向以來對汽車號牌以及交通安全實行較嚴格的管控。北京市政府曾勉勵百度Apollo,希望自動駕駛發展不要急,要從簡單到復雜、車速從低到高、測試從單車到多車??偨Y起來就是,企業創新是件好事,但公眾安全也是企業責任和信譽的體現,自動駕駛能為我們帶來更安全、更綠色、更智慧的交通,而這一切都是為老百姓出行安全服務的。
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上,諸如北京市有關部門在前期發布《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和《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基礎上,又先后制定了《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能力評估內容與方法(試行)》《自動駕駛車輛封閉測試場地技術要求》和《自動駕駛車輛測試路段道路要求(試行)》等系列標準規范。
我們不排斥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和進步,但希望在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工業革命道路上少一點冒進,多一點謹慎,在商業應用前應該經歷過長時間、各種環境、條件的測試。同樣,也不能因為一起事故就否定激光雷達技術,讓其成為替罪羔羊。激光雷達技術還在不斷進步,而其未來商業應用量可達百萬級以上,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關鍵部件,它給汽車駕駛帶來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基于激光雷達技術的自動駕駛的前景仍然是美好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