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激光人物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院士:驚天的事業 沉默的人生

    rongpuiwing 來源:激光制造網2019-01-17 我要評論(0 )   

    昨天,“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元勛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貢獻有多大?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分別是美國的T-U

    昨天,“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元勛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貢獻有多大?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分別是美國的T-U構型和我國的于敏構型。


    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畢業于北京大學,后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并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爆炸成功


    上世紀80年代初,于敏意識到慣性約束聚變在國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義。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圍內作了“激光聚變熱物理研究現狀”的報告,并立即組織指導了我國核理論研究的開展。1986年初,鄧稼先和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國核試驗的建議。事實證明,這項建議對中國核武器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人雖逝,但貢獻永流傳!于老您一路走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氫彈之父于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