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武昌南望山腳下的武漢郵科院家屬區,一棟上世紀70年代的兩層樓房。推開銹跡斑斑的鐵門,小院里種滿了絲瓜、辣椒等,幾只小花貓生活在樹藤下,陪伴著趙梓森享受平靜的晚年生活。如果不是家中掛滿墻的榮譽證書,很難相信眼前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中國光纖之父”。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
《科學美國人》雜志曾評價說:“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四大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互聯網和通信網絡。”但是,對于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趙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人們知之甚少。
在光纖通信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華人高錕首次提出玻璃絲可用于通信。1970年,美國花費3000萬美元制造出了3條30米長的光纖樣品,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對光纖通信有實用價值的光纖。7年后,身居武漢的青年教師趙梓森也拉出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根實用光纖。
正是趙梓森的這一貢獻,使我國在通信技術方面與世界最先進水平齊頭并進,在部分領域甚至處于領跑地位。
1932年,趙梓森出生于上海一個制衣作坊家庭。
1954年,趙梓森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武漢郵電學校當老師。這是原郵電工業部下屬的一所中專學校,后來升格為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1969年,北京郵電科學研究院將國家科研項目“激光大氣傳輸通信”以及項目執行人員轉移到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1974年8月,在歷經長時間深入研究后,趙梓森提出石英光纖通信技術方案。在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無人員的情況下,趙梓森開始了中國的光纖攻關。
經過再三努力說服領導,趙梓森在單位辦公樓一樓廁所旁改造出一間實驗室。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我國第一根實用型、短波長和階躍型石英光纖終于誕生了。我國的光纖通信技術從此邁入了“快車道”。
1995年,趙梓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后,趙梓森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仍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首席顧問,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等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已是87歲高齡的趙梓森每天堅持上網查看國內科技學術網站,時常奔赴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參加各類學術活動。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部分光通信領域已領先全球。趙梓森院士所在的武漢東湖高新區也已成為與美國硅谷齊名的“中國光谷”。
生活中,趙梓森非常簡單。他最大的愛好是拉小提琴。高中時期,趙梓森就開始拉小提琴,門德爾松、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知名大家他都喜歡。這一愛好,趙梓森一直堅持著,幾乎每天都有必拉的曲目,80多歲后,由于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