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至展
1938年12月生,江蘇常州人
1962年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196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至2001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山大學雙聘院士。
徐至展主要從事現代光學、激光科學、光電子科學、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強場超快科學、超強超短激光、激光核聚變與高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高功率激光、X射線激光物理、非線性光學等前沿學科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系統并重大創造性成就,為上述學科領域的開拓與發展作出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并被廣泛承認的杰出貢獻。在國際SCI刊物上發表論文300余篇。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等。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在國際超快強激光科學學術會議上被授予“激光科學杰出貢獻”金牌獎等。
徐至展中學時代,當過班長也做過物理課代表,因此,立志要做一個物理學家,用知識報效祖國?!?/span>
中學畢業后,徐至展被學校保送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是南京航空學院),國家當時急需培養制造第一代噴氣式飛機的人才。1957年,國家又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皩W校允許我們也可以自由選擇,留?;騾⒓赢斈甑钠渌咝U猩?。我還是念念不忘做一個物理學家的理想,所以選擇參加國家的重新遴選,結果轉到復旦大學的物理系讀了五年。”
1962年,徐至展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考入了北京大學,成為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王竹溪先生的研究生。當年徐至展曾問過王竹溪先生,讀研究生怎樣才算達到了要求?王竹溪回答:你要做到學術上有判斷能力。“現在細想想,王先生這句話真是涵意深刻。所謂判斷力,就是要有評判前人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要在評論前人研究已取得成果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判斷了才能創新?!痹诮袢招熘琳沟难劾?,功成名就的他,正是因為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有了像王竹溪先生這樣一個個良師與前輩的培養與提攜,才得以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并到達成功的彼岸。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下稱:上海光機所)就開始承擔強激光引發核聚變這一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正在此時,年輕的徐至展從北大研究生畢業后,來到了地處上海嘉定的上海光機所,投入到激光核聚變這一激動人心的科學前沿研究中。
何謂核聚變?簡言之就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原子核,從而釋放巨大原子能的一種核反應形式。激光核聚變實際上就是利用強激光技術來引發核聚變,相當于在實驗室內引爆一個微型氫彈。它在國防建設和造福人類,徹底解決能源問題等諸多方面,意義極其深遠。
徐至展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充滿深情地回憶道:“我盡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激光核聚變這一項激動人心的科學前沿研究中。不久,我被委任為研究室的負責人,主持并組織激光產生、加熱和壓縮等離子體并引發核聚變反應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當時是責任重大,不可懈怠。我和同事們勤奮忘我地工作,有時竟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累了,就在實驗室休息片刻。當時雖條件很差,但整個研究群體都很勤奮執著?!?/span>
70年代初期,上海光機所的激光核聚變研究,經過多年的艱辛拼搏,終于看到了曙光。1972年,利用激光產生600萬度高溫高密度等離子體;1973年,成功建成了兩臺毫微秒萬兆瓦級高功率激光系統并加熱多種含氘材料靶產生中子……這些成果都是當時中國強激光核聚變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就是在國際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1978年,作為中國科學院激光核聚變考察組成員,徐至展到日本進行一個月的訪問與講學。1980年,徐至展代表上海光機所激光核聚變研究集體,分別在上海國際激光會議和美國波士頓召開的著名國際量子電子會議上,詳細報告了上海光機所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的系列重大進展。報告在國際學術界同行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高度評價上海光機所在激光核聚變研究領域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這些都是我20多年前的興奮,也是我進入科學殿堂10余年盡心研究、潛心投入的回報?,F在回想起來,猶如昨天,仍然令我激動不已!”徐至展說。
2005年3月29日,新華社編發了一則消息,標題為“上??茖W家摘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消息報道了徐至展領銜完成的“小型化OPCPA(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超短超強激光裝置”,在20平方米的小小光學平臺上,迸射出了創國際最高水平的基于OPCPA新原理的新一代超強超短激光。
這個“全球第一”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上海光機所于2002年就成功實現了在120飛秒(100萬億分之12秒)的超短瞬間,獲得16.7太瓦(167億千瓦)的強大功率,相當于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總量數倍。該項成果遠超過當時國際同類研究的最好結果。
新一代超強超短激光的開拓與發展,能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實驗手段與極端的物理條件。這種在實驗室就可能創造的極端物理條件,過去還只有在核爆中心,恒星內部,或黑洞邊緣才能找到。
該研究項目準備立項時,盡管國際上初步的概念在1992年就被提出,但原理的開拓與發展,特別是技術方案的創新確立與成功實施還相當渺茫。英、美、日等國的著名實驗室雖也競相研究,卻進展緩慢?!吧??還是不上?”徐至展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一時陷入深思。“科學創新總是有風險的。好比登山,總得挑高峰攀登才有意思。當時我們團隊經過充分的科學分析后,決心在這個項目上不是模仿和跟蹤別人,而是要有重大的自主創新,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徐至展說,“回過頭看,如果當時少了一點勇氣和膽識,就不會有這個重大突破了?!?/span>
在這個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徐至展及其團隊,也經歷了困難的時期。經過咬緊牙關,執著攀登,研究才逐漸豁然開朗,實現了重大自主創新突破,不僅優秀完成了項目的高難度目標,取得的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重大創新性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承認與高度評價。公開發表的論文迅速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重點引用,產生重要國際影響。甚至有專題綜述論文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是國際上同類研究領域“最近10年來最杰出的實驗成就。”
科學家的時間無疑是最寶貴的,為什么要在培養學生方面花費如此巨大的投入呢?徐至展深切地感受到,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年輕科技人才,是歷史賦予自己這一代人的神圣責任?!?0年代初,王竹溪先生就是這樣培養我的,至今還歷歷在目。”他不僅在學術上給予學生指導,還在思想上、生活上給予他們關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高學生駕馭科研工作的能力。
當學生發表論文時,他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將學生推上第一作者;他非常樂于讓青年學生代表他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使他們能夠迅速在國際上打開知名度;在人民大會堂領獎時,他還特意讓學生一起參加……
徐至展和他培養的兩位學生一起討論學術問題
如今,徐至展已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他們中間有許多人成為了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如4位博士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6位博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8位博士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他十余次被評為中科院優秀研究生導師,杰出貢獻得到公認,堪稱楷模。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