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中興、大族激光、比亞迪、騰訊、迅雷……何以扎堆崛起于深圳?
在這里,民營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占該市全部科技企業90%以上;知名民營科技企業燦若星辰,一舉一動影響國內甚至世界市場。
作為從一個小縣城發展起來的特區,深圳并沒有很多科研院所。但國內三分之一的科技創業投資集中于此,民營科技企業能在此地快速崛起,背后的玄機何在?
“去年,我們引進了一個光源研究的高端人才,此人是華中科大畢業,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朱建平對記者說,按理他應該去武漢的“光谷”才對。
的確,“光谷”有國內從事激光研究的最好的學術機構,很成熟的產業基礎。朱建平表示,選擇深圳,是因為深圳有完善的技術轉移機制、完善的市場配套和良好的政府服務。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是深圳市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該市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建設,負責推進深圳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高新區的建設和管理等。
科技資助不分國有民營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每年要資助3000多項創新研究。在深圳市民中心的科委辦事窗口前,記者就看到,申報者中就有不少還背著雙肩包的大學生模樣的人。
“只要你是在深圳注冊登記,就可以申請研究補助。”深圳科創委政策法規處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研究補助是“英雄不論出處”,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一律平等相待。
事實上,早在1993年,深圳各種所有制科技企業,只要從事創新研究,就能公平享受市政府的“三項經費”研究補助。朱建平表示,當時全國還在爭論“姓資姓社”的問題,出臺這樣的政策是冒了政治風險的。
他說,在資助和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上,政府官員要有兩種心態,一是不能得紅眼病,“看不得民營企業發財和企業家發財”,再就是要寬容失敗,“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扶持起來的,要能容忍這種失敗”。
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公民因私出國還很困難,而華為卻要開拓國際市場。深圳科技局了解后,以因公出國的名義,讓華為工作人員能多出國。
政府管理就是創造市場環境
作為全市科技產業的行政發展指導、協調機構,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只保留了一項認證權和一項審批權,前者是高科技企業資質認定,后者是高新區用地指標審批。
在深圳,企業要完成審批,絕大部分程序都可在科創委的科技系統網絡平臺上辦理,不用和政府工作人員見面。隨著“大數據”平臺的建設,科技系統將和稅務、規劃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企業提供相關資料后,來年就不用重復了。
“凡是市場能起作用的地方,都要尊重市場,只有市場不能配置資源的時候,政府才發揮作用。”深圳科創委政策法規處負責人表示,政府的管理,不是為了管住市場,而是給市場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她說,深圳土地資源有限,有些科技企業外遷到其他地方,但是過幾年又回來了。他們告訴她,回來是因為深圳的市場環境好,而且政府對他們的管理很寬松。
此外,依靠民間中介組織的力量,讓行業自治。她介紹,3年前深圳進行民間社團登記管理改革,社團不用掛靠指導單位,自己就可以對行業進行協調,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
自負盈虧科研機構對接企業
一提到科研機構,人們就會想到巍巍學府或者白發蒼蒼的教授。在深圳,卻有一些另類的科研機構,從身份來講不隸屬于大學,也不是事業單位,而是民間資本發起,雖然接受政府補助,但要自負盈虧。
創立于2010年的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它的創始人是5名“海歸”,創建團隊當時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院長為當時年僅26歲、畢業于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深圳青年劉若鵬博士。
光啟的研究特色是,“以超材料技術為特色的新興研究加產業化的機構”。現在,光啟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300名研究人員,并在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
深圳科技界人士告訴記者,超材料科技一旦大規模產業化,那么將出現爆發式增長。
“像光啟這樣的研究機構,不像傳統院所那樣為研究成果而研究,它的研究直接針對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實現了與企業的對接。”深圳科創委政策法規處負責人說,深圳沒有設立內地常見的產學研管理機構,而是側重于打通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通道。
她說,一般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是主語,轉化是動詞。深圳現在提倡的是“技術轉移”,鼓勵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
“中國的科研經費占世界的6%,”她表示,沒有大院大所,是深圳科技產業的短板,通過搭建平臺和建立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深圳不僅能吸引到國內優秀科技人才,還能吸引94%的國際科研成果。
融資體系覆蓋各類企業
為什么深圳民營科技成長企業,能在企業生長周期中,實現關鍵時期的驚人一躍,最終成為行業領先的大企業?
深圳科創委政策法規處負責人說,除了國家的優惠減免政策,深圳對科技企業并沒有額外的優惠政策。
不過,她認為企業能成長,和政府的幫扶技術有關系,深圳建有覆蓋大中小各類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
科技企業創業階段,需要資金資助,政府要像“天使投資人”那樣有甄別能力。
她說,在深圳,對有潛力的創業企業,政府會給予30萬到300萬的創業資助;企業度過哺乳期后,資助就會變成有償的,只有每年實現30%的增長,證明自己的發展潛力和通過績效考核,才能享受政府下一階段的補助。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資金會成為瓶頸。這時,政府會出面推動科技金融合資,并通過相關平臺協助企業發展。
1996年大族激光崛起于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這里良好的創業環境使大族激光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成為中國激光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作為世界知名的激光加工設備生產廠商,大族激光已成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重點軟件企業,廣東省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國家科技成果推廣示范基地重點推廣示范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主要科研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2001年9月,大族激光順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6月25日,大族激光股票在深交所上市。
而此前大族激光在2004年的招股說明書中也披露,2001年到2003年的政府補貼等收入占當期的凈利潤均超過了20%。也正是政府的正常扶持,大族激光才能有效的渡過創業初期的面臨的種種困境。
圍著政府轉的不是好企業
“我是看著華為、中興做起來的,也見證了騰訊的崛起。”朱建平說,外面現在只看到這些民營科技企業很風光,但他們的過去其實很“悲催”。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也是個創業城市。他說,當時很多科技人員來深圳創業打拼,都是擠在出租屋內,有的甚至還睡過馬路,創業成功最后成長,并不是靠政府的資助。
他說,為什么深圳的民營科技企業有活力?因為“野生”的,在純粹市場競爭環境下,不靠關系、不靠討巧,在風吹雨打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立足之地,自然成長。#p#分頁標題#e#
“我認為,那些老是圍著政府轉的民營科技企業,大多不是好企業。”他說,好的民營科技企業就像“千里馬”,往往是出人意外的在沉默中爆發,并被伯樂相中,而不是一開始就嚷嚷自己就是千里馬。
毗鄰港澳,讓深圳企業從一開始就要面對國際競爭。這名負責人形象的描述深圳民營科技成長過程:先是吃點殘羹冷炙,然后是吃點小點心,最后成長壯大能和國際巨頭分食蛋糕。
“內地很多民營企業,創業初期將競爭對手鎖定為國企或者企圖靠關系做業務。”他說,這樣雖然起步少了些曲折,但影響企業的活力和長遠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