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富李嘉誠日前飛抵江城武漢,出席長江國際商會成立大會并擔任名譽會長。
“我對湖北、對武漢有一分很特殊的文化感情。”現年86歲的李嘉誠,近年很少現身公共場合,他的武漢之行被認為是用行動擊破撤資傳言,或將投資布局轉向長江經濟帶。
當天,美國泛亞公司董事長方李邦琴、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及50多家跨國公司、全美華人金融協會等國際著名商會社團考察武漢。
當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自古依江而興的長江中游節點城市武漢,正力圖搶抓機遇乘勢復興。2014年一季度,武漢GDP比上年同期增長9.2%,增幅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是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唯一實現增幅正增長的城市。“這0.2個百分點應該是一個拐點性、標志性的數據。”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中西部經濟崛起及大武漢復興已經開始發力。
而李嘉誠的到訪,無疑又為這座中部要塞的未來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間。
盡管撤資論爭尚未平息,但在5月20日這天,卻有兩個與李嘉誠有關的活動在內地展開。除了其本人從上午9時抵漢,到下午5時飛離,總共駐留8個小時之外,另有一場與之有關的活動在北京同步進行——2014科技創新日。
當天,李嘉誠基金會在2014科技創新日系列活動中展示了7個高科技項目,分別是人造雞蛋、折疊LED燈、大數據篩查癌癥、非轉基因育種技術、廢水生物處理產品、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裝以及客觀評估個人信譽系統。
事實上,在科教資源豐富、高新企業聚集的武漢,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產業轉型,亦是當地主政者面臨的重要課題。2008年,湖北省在全國率先出臺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4個70%”政策,今年初又出臺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進行大幅度改革的10條新規,通過授予高校、院所研發團隊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激活湖北科教人才資源優勢。
相比中部其他省市,武漢顯然具有較為突出的科技輻射力優勢。武漢東湖高新區起步于1984年謀劃籌建的東湖智力密集經濟小區,如今這里已是中國創新技術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具有多項全國“之最”,如國內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最大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等等。作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后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高新區被譽為“中國光谷”。
李鴻忠曾對“光谷”如此解讀:“光”是指內容,指產業;“谷”是指環境,指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2014年一季度,武漢東湖高新區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26家企業(經營實體),而2013年這一數據為15家。
近兩年,武漢憑借人才和政策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科技企業進駐。如聯想投資50億元在光谷建立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產業基地,而TCL計劃投入150億元在光谷興建基地,生產移動終端中價值最高的部件顯示面板。
借鑒硅谷等地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經驗,光谷還致力于集聚科技支行、風險投資等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貸款等創新性融資,打造成為國內科技支行最密集、創新型融資額度最大的資本特區。在武漢上報給國務院的金融改革創新方案中,科技金融與航運物流金融、民間金融、綠色金融一道作為改革創新的重點,試圖將武漢打造為中部地區和長江中游的金融中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