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首臺萬瓦光纖激光器在光谷問世,成為全球繼美國后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武漢銳科副董事長、激光器權威閆大鵬博士長舒一口氣:“從美國回來創業,這條路走對了。”眼看重大科技成果登上世界舞臺,閆大鵬卻又喜且憂,除了自己掌握的激光技術,高功率激光器所用的特種光纖、半導體激光器芯片,仍要依賴進口。他需要搭檔。
幾經輾轉,他從海外“挖”回一名特種光纖專家,專事特種光纖生產,有望今年底拉出中國第一根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特種光纖。“無論多牛的科學家,都不是萬能的。”閆大鵬說,要發動人才引人才,以產業鏈引人才,買魚不如買捕魚的,“我正在物色頂尖的激光器芯片科學家”。
俗稱“芯片”的集成電路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然而,我國芯片產業長期受制于人,終端產品如手機、激光器等,大多是“中國臉,外國心”,九成芯片靠進口。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芯片進口額高達2313億美元,超過同期石油、礦石進口額。
“以芯片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勢必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并且大部分利潤會被別人拿走。”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教授繆向水說,湖北芯片產業亟待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發力追趕。
上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綱要》還提出了包括設立國家級領導小組、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8項推進措施。業內人士認為,此《綱要》是一套“給錢給政策”的組合拳。
從2000年6月起,湖北芯片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14年發展,現已擁有50多家芯片企業,專業人才6000多人,產值27億元。
“光谷芯片產業已具備很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稱,北京和上海這一產業發展較好,可稱“兩極”。如果措施得力、市場培育有方,武漢將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極”。
武漢光谷于今年3月出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到2016年,產業規模達300億元。
“一個規劃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以芯片為主題的產業園,已經在東湖高新區佛祖嶺一帶開建。現有30家企業敲定入駐。”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武漢)主任鄒雪城透露。
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形成政府資本、企業資本、社會資本聯動,打造漢版芯片全產業鏈。
“武漢是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芯片產業又是光電子產業的底盤。”中國地質大學光電材料專家、教授龍光芝認為,光谷對“芯片”的需求十分強烈,這里已聚集有烽火通信、富士康、天馬和雅圖等眾多下游企業,僅聯想一家,未來每年生產的智能設備是1億部。
但由于生產、設計能力的缺失,鄂產芯片普遍“傻大黑粗”,成本也無法降下來,導致下游廠商不愿用本土芯片。
該省去年已籌集2億元用于支持北斗高端芯片研發。今年2月,由省國資委、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等聯合打造的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立,將于明年推出新一代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芯片,與國外芯片抗衡。
“芯片是一個燒錢的行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武漢芯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維峰說。
“缺錢”一直困擾光谷芯片設備廠商。武漢新芯12英寸芯片生產線目前已投入100億元以上,累計生產閃存芯片突破10萬片。“但要達到月產5萬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后續資金要跟上。”鄒雪城說,“目前投資一條月產5萬片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至少需要400億元。”
一些企業在不斷加大投資之后,往往會面臨“后繼乏力”的困境。“差錢、缺領軍人才是芯片行業的兩大軟肋。”一位北斗芯片專家提醒說,“芯片市場比較特別,贏者通吃。你的芯片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市場就會將你無情拋棄。因此,風險很大,重復建設成其最大隱憂,”造芯運動“須謹慎參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