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烽火科技”主導制定的全球首個互聯網業務感知和內容識別國際標準,在光通信三超(超大規模、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傳輸)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銳科光纖”研制出國內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這一劃時代的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旗艦,以科技創新鑄就了武漢戰略性產業核心競爭力。
光電產業發展迅速:最大激光產業基地
1988年,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啟動建設,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又稱“中國光谷”。至今,武漢“中國光谷”已經形成了五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中光電子信息產業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中國光通信領域重要的科研開發基地。
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其中,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2013年,光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2686億元。
建設“人才特區”打造“創新之谷”
在“中國光谷”內,集聚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42所高等院校、56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院所、58名兩院院士、20多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在校大學生,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良好的人才資源優勢,為“中國光谷”騰飛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源泉。
據介紹,2008年以來,東湖高新區累計投入人才資金近10億元,共集聚了2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35000多名碩士學位以上人才、230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等。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東湖高新區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四級跳”模式(校內研發、學校周邊孵化、大學科技園產業化、高新技術區規模化)。目前,武漢郵科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實現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10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通過改制,整體進入企業。
日前,為激發科技人員和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東湖高新區出臺了《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關于建設創業光谷的若干意見》,即“創業十條”。10條新政策中,多條鼓勵在校大學生、高校科研人員、青年教師等在東湖高新區創新創業。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政支持高校設立市場導向、機制完善、運行高效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并給予最高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促成高校持有的科技成果,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的高校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按照成交金額的5%給予獎勵,單個機構獎勵額度不超過100萬元。
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啟動先行先試
今年8月,湖北省和武漢市全力支持東湖高新區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啟動先行先試。
東湖高新區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自貿區先行先試相結合,實現創新、開放“雙輪”驅動發展。按照重點突破、分類實施、依法依規、分步實施的原則,在行政審批與服務、科技創新、科技金融、擴大開放等四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工作。
今年啟動的改革包括,落實工商登記“先照后證”等中央和省已確定的改革,爭取先行先試部分上海自貿區已實施的改革等。針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創新要素聚集等武漢急需解決的問題,東湖高新區還將開展下放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處置權、擴大收益權、探索所有權等特色改革。
東湖高新區經過1—2年的改革試驗,將力爭完成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行政體制創新、科技體制創新、金融制度創新、服務業擴大開放、完善稅收政策等七大任務,為湖北武漢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成功申報中國內陸(湖北武漢)自貿區奠定基礎性條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