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波介紹,光動力治療就是利用光敏藥物(簡稱光敏劑)和相應波長激光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像打吊針一樣往體內打入光敏劑,腫瘤細胞、強代謝細胞才對光敏劑有反應,它們會產生熒光反應,若沒有光敏劑,這是肉眼無法觀測到的。”他稱,光敏劑本身不具有腫瘤殺傷作用的,只有在氧參與下而且在激光激發后,才會引發對腫瘤細胞膜、線粒體、溶酶體等結構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李黎波介紹,相對于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手段,腫瘤光動力治療有創傷小、毒性小、選擇性好、可重復治療、可協同手術提高療效、消滅隱性癌病灶、保護容貌及重要器官功能等優點。
李黎波表示,對于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用PDT基本可獲得根治;對中晚期癌癥,通過個體化的綜合治療,也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甚至有部分中晚期患者經生物靶向治療和微創技術綜合治療后,可以達到人瘤共存、長期存活的療效。光動力醫學同時也可用于診斷。國際上對PDT的認可,包括2006年12月德國發布的PDT的臨床手冊,日本將之列為支氣管癌治療的首選,而歐洲國家將PDT列為頑固性腫瘤第四大治療手段。而在我國,PDT在一些大型腫瘤治療的專科醫院被應用,作為綜合治療的手段之一。但是,PDT也有一些副作用。包括光敏劑由皮膚角質層排泄較慢,治療后1個月內要避光,否則陽光照射下可導致光敏;一周左右可緩解的局部治療反應如局部腫脹疼痛、食管癌PDT后食管梗阻、支氣管癌治療后刺激性咳嗽、鼻咽癌PDT后鼻咽部隱痛和分泌物增多等。
只要激光光纖能到達的部位,就可進行光動力治療。而柱狀光纖可治療鼻咽、食管、腸道等,微透鏡光纖是扁平狀的,適合治療皮膚、黏膜腫瘤,球狀光纖可對胃、膀胱等部位的腫瘤進行治療。
一、實體腫瘤(如皮膚癌、舌癌、唇癌、喉癌、鼻咽癌、聲帶癌、支氣管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宮頸癌、神經膠質瘤、膀胱癌、前列腺癌、陰莖癌等);
二、實體腫瘤術后復發,以及術中結合光動力治療,可以達到減少腫瘤殘留提高腫瘤治愈率的目的,比如腦膠質瘤;
三、癌前病變:比如黏膜白斑、Barret s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其中,早期癌和癌前病變可以獲得根治,中晚期癌能有效減輕痛苦和延長生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