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多國制造業發展動態

    星之球科技 來源:榮格2015-04-20 我要評論(0 )   

    2014年以來,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增強,歐元已走出經濟衰退,日本經濟增長持續波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減緩

     2014年以來,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增強,歐元已走出經濟衰退,日本經濟增長持續波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減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為3.8%。
     
    然而,2014年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烏克蘭危機引發美歐與俄羅斯的相互制裁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溢出效應,歐洲經濟增長仍顯疲軟,美聯儲取消量化寬松政策使發展中國家金融風險升級,綜合考慮,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在3.6%左右,比2014年稍有提升,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將有所提高,而新興經濟體金融風險加劇,經濟增長略低于預期。
     
    世界工業保持低速增長,全球制造業擴張步伐將放緩
     
    2014年全球制造業在就業、需求和產出方面均存在擴張,但步伐放緩,略遜于年初表現。2014年制造業產出和新訂單的擴張速度減緩,就業從年初的高位有回落,投入成本連續擴張,全球制造業活力欠缺。目前,美國制造業對全球制造業復蘇的貢獻較大,新興經濟體制造持續低迷,世界工業發展仍將面臨著諸多挑戰。預計2015年世界工業經濟發展仍保持常態化的低速增長,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將保持50以上,但是制造業擴張動能略顯不足。

    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趨勢將加快
     
    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紛紛推出了本國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美國提出先進制造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法國出臺了振興工業計劃。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綠色節能環保、智能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作為本國優先發展產業,特別是綠色環保產業和智能制造業發展步伐加快。如美、日、德等國重點支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韓國和德國重視綠色創新領域和新增長領域投資;日本和德國加速推動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新興經濟體在政府的鼓勵下,依靠本國的自然資源優勢,積極的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世界主要經濟體都致力于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并給予政策的支持,預計2015年全球新興產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趨勢。
     
    全球直接投資將略有增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加快
     
    據聯合國貿發組織《2014世界投資報告》顯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勢頭的回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在2015年有望提升至1.75億元,仍保持增長的態勢。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預計2015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仍保持小幅度增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日益加快。

    全球貿易保持增長態勢,新興經濟體貿易聯系將增強
     
    以美國為主導經濟體經濟溫和復蘇,工業生產好轉,有效的刺激進出口需求,帶動發達經濟體貿易回歸增長。發展中國家經濟體致力于經濟結構調整也初見成效,經濟在平穩中推進,這將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對外貿易起到重要的支撐。當前,新興經濟體內部貿易聯系不斷加強,新興經濟體內部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攀升。新興經濟體對外貿條件明顯好轉,結構調整已見成效,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將有所回暖,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聯系將明顯增強。
     
    下面,我們編輯了幾個國家的最新制造業動態,以饗讀者。
     
    非洲制造業正在崛起
     
    非洲經濟增長正表現出顯著增長的勢頭。在這個長久飽受苦難的地區,人們所一直憧憬的希望正漸漸清晰地浮現。這里經濟增長的來源已開始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非洲對原材料市場的依賴,令人鼓舞。這片廣袤的大地需要工業化戰略,包括促進外來投資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
     
    希望跡象
     
    當非洲占據新聞版面的時候,少有積極原因。通常,讀者或觀眾看到的,多是埃博拉病毒或博科圣地組織等不利消息。這些均是長久歷史背景下激發的現代沖突。不幸的是,悲觀的媒體偏見成為了一種阻礙力量,使那些從經濟前線傳來的積極信號無法適時得到回應。
     
    現在,積極的信號正變得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充足。在2000至2010年間,非洲每天消費不到1.25美元的人數,已從58%下降到48%。
     
    發達國家的商品生產者需要好好研究這里的工業化發展之路,及其對整個非洲大陸的可持續發展可能起到的作用。在最近的調研中,經濟學家們針對當前以及未來長期的非洲制造力的變化跡象,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以全球視角看非洲經濟增長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圖1上可以看出,其整體經濟實力是呈上升趨勢的。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以非常明顯的程度滯后于新興國家和世界普遍水平。但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一個明顯、盡管不穩定的上漲。在本世紀初有一個短暫的時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增長大大高于全球平均的新興市場。
     
     
     
    圖1. GDP增長及通貨膨脹調整(本圖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關于非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爭論一直較多。最近《經濟學家》指出,幾十年來,由這個大陸的經濟周期所形成的商品價格,在原材料市場疲軟期間,已達到了很可能會減弱輸出增長的程度。現在,這種情況似乎正在改變。那篇文章還指出,在當前全球商品市場蕭條的情況下,非洲已出現了明顯的令人鼓舞的跡象。在其他方面,也很少出現大幅度的貨幣貶值。
     
     
     
    圖2.年齡曲線(本圖來自:美國“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訂版”)
     
    《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現今商品市場疲軟的一個原因是,非洲制造業正迅速地朝著這個經濟體的其他方面擴張。非洲開發銀行數據也驗證了這種說法,雖然數據略有滯后。2010至2012年之間,非洲GDP增長平均5%,同時,非洲制造業增加值平均達到了4.6%。按照健康發展的藍圖,工業增長應該領先。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了進步(特別是在更好的財政政策管理的背景下),還需要進一步升級教育和基礎設施,理順管理體制。
     
     
     
    圖3. 通脹調整后的GDP投資比(本圖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非洲制造業:爭議越來越多
     
    盡管非洲制造業增長的跡象非常積極,經濟學家Dani Rodrik仍針對非洲的長遠發展究竟是沿著熟悉的還是可信的道路前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Rodrik的分析報告強調了制造業對非洲朝著全球化競爭發展這個過渡期必將起到的核心作用。
     
    他認為,這些非持續性的因素,有助于非洲經濟最近幾十年的發展。這個地區已經從商品的高價格和低利率的優良組合中獲益匪淺;而中國的快速增長需求,也促進了非洲的自然資源輸出。
     
    然而,他也強調了不佳的工業化前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農民們就開始紛紛離開農村,農業的增值率和就業比率都在下降。但是,這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就時有反復的變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城市服務業而非制造業(或工業化進程)。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非洲制造業主要多為小型非正規公司,生產效率差。
     
    各種數據顯示,非洲實際的工業化前景,是比Rodrik的結論更樂觀一些的。一方面,人口數量是非洲一個很強的競爭優勢。圖2顯示了非洲以及廣闊的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平均年齡曲線。非洲人口的年齡優勢正在顯現,全球制造商不應對此視而不見。年輕人已經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重要基礎,帶動了眾多商品需求,具有積極意義。年輕一代對制造業領域的勞動力發展,也構成了關鍵的一環。
     
    在工業發展調查中也顯示出了一些資本方的積極跡象。如圖3所示,GDP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投資份額,與上世紀80、90年代初期的下降趨勢相比,已有所扭轉。由1993年的15%增加至2009年的略高于21%,自此之后,只略有退后。但這個地區的股價仍遠低于新興市場平均水平。在非洲各國政府之間仍橫亙著一道鴻溝。如果執行促進投資的友好政策方案,才有可能跨越這道鴻溝。
     
    為了更光明的未來,執行積極的政策
     
    面對來自健康以及恐怖主義的艱難挑戰,非洲在經濟前沿表現出了一定的潛力。那么現在問題來了:這里的發展有可持續性嗎?
     
    中國的崛起以及較長時期的高物價和低利率階段,肯定可以刺激非洲經濟的發展變化,但是這種結構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使其變得更弱的跡象。隨著制造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現今原材料市場疲軟時期,我們觀察到的負面影響仍是比較小的。這個長期飽受困擾的大陸,需要一個廣泛、持續的工業化計劃。需要積極的政策來繼續吸引外國的直接投資,需要將人口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推動非洲經濟向著新的未來前進。
     
    俄政府制訂工業領域應對危機的措施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在1月19日政府工作會議上表示,俄政府已制訂了工業領域應對危機的措施,以維持國內企業的生產規模,解決工業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推動擴大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俄羅斯商品的生產。他說,盡管俄羅斯目前面臨的外部環境比較嚴峻,但很多企業能夠保持積極生產勢頭,今年俄政府將向有意愿維持和擴大生產的俄羅斯企業提供幫助,幫助其渡過難關。
     
    梅德韋杰夫說,考慮到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在制訂政策時要全面考慮。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是俄政府的既定方針,相關部門應在6月底前制訂全面的“進口替代”方案,盡快確定俄羅斯哪些技術和研究有利于提高國內生產水平和減少資源的消耗。
     
    梅德韋杰夫還說,俄羅斯在發展國內生產和支持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有很大潛力,今后俄政府將對有競爭力的項目進行重點投資,更加合理地利用工業發展基金,更好地發揮國家采購機制的作用,增加俄羅斯國內生產和出口。
     
    印度新目標:打造成像中國一樣的世界制造工廠
     
    為了促進印度制造業的發展,打造“印度制造”的國際地位,最近印度政府打算推出降低零部件進口關稅的政策,從而將印度打造成像中國一樣的世界制造工廠。
     
    據印度總理稱,印度政府已經將提升“印度制造”的影響力作為其主要發展戰略,并將其納入接下來的財政預算。
     
    印度眾多企業很久之前就指出,對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征收的關稅過高,推高了最終制成品的價格,從而降低了印度制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了讓“印度制造”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印度政府目前正盡力掃除各種可能的障礙,同時也把稅收問題作為關注重點。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也在努力解決反向關稅結構的問題。反向關稅結構意味著印度國內制造的產品比進口產品貴,因為在這種稅制結構下,印度政府對本土制造的產品征收4%的特別附加稅,抬高了本國制造的產品價格。此外,本土制造的產品還得承擔銷售稅。然而,在印度,銷售稅目前遠遠低于特別附加稅(SAD)。這就造成了印度國內制造的產品價格高于進口產品。
     
    2014年9月起,印度政府開始推出“印度制造”的發展戰略,目的是通過消除官僚作風、簡政放權、減少各種審批手續以及清理各種投資障礙等,把印度打造成像中國那樣的世界制造廠。印度政府已經設定了發展目標:接下的10年里,將把制造業在GDP所占的份額從現在的18%提高到25%。
     
    此外,印度政府也在考慮對中小型企業提供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促進本土制造業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