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新常態下新能源產業機遇可期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先進制造2015-04-22
我要評論(0 )
2014年全球新能源發電延續了高速增長的趨勢,人類使用新能源有望隨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此大趨勢中,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機
2014年全球新能源發電延續了高速增長的趨勢,人類使用新能源有望隨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此大趨勢中,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可期。
日前,第九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新能源,為新常態帶路”。來自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專家們圍繞在中國經濟新常態形勢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機遇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在此次論壇上,《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5》同期發布。該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新能源的利用發電延續了高速增長的趨勢,人類對新能源有望隨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此大趨勢中,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可期。
企業兼并重組加快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及市場發展迅速。光伏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少數優勢產能產業之一。
“工信部將加強政策貫徹,推動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光伏企業兼并重組項目的實施,以點帶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電子基礎處處長喬躍山在論壇上透露。
據介紹,2014年以來,受光伏政策和市場的引導,我國光伏企業生產經營總體向好。晶硅產業占全球43%,同比增長27.2%,占全球總產量的70%左右。2014年,我國前十家光伏企業產能占全行業總體產能接近60%。
光伏企業的技術水平也持續提升。通過加強光伏關鍵技術的支持和引導,在我國光伏產業領域,多晶硅電池能耗持續下降,平均轉換效率顯著提升,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由原來的每瓦10元降至每瓦9元以下。
不過,我國光伏產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國內市場暴露出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產業整體仍處于結構調整中。“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仍然突出,產品質量問題也受到普遍的關注,政策嚴重不足也導致行業的發展效果減弱。”喬躍山說。
2014年,我國光伏領域部分電池組件企業轉虧為贏,部分落后產能企業開始退出,同時部分企業兼并重組意愿日益強烈。
喬躍山表示,工信部將針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情況,加強政策貫徹,推動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光伏企業兼并重組,期望以點帶面,加快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此外,工信部也將配合銀監會等部門,加強行業規范與信貸融資,補貼發放協同聯動,形成規范條件對行業發展和相關資源投入的標桿作用,切實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移動能源發展新契機
目前,全球太陽能產業已經展現出新的應用前景,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和成本不斷下降,市場細分的程度越來越高。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民用產品的結合越來越生機勃勃,行業的跨界整合與產品的跨界生產將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新趨勢。
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將目光投向了移動新能源領域:“新常態下,我認為發展移動能源是太陽能產業的又一個重大機會。”
在李河君看來,移動能源就像移動通訊和移動互聯網一樣,將改變傳統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由傳統的集中供電變成每個個體都是發電主體,能源將無處不在。
據介紹,目前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最高可達30%,而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能效轉化率也在16%左右,這使得移動能源的發展成為可能。李河君預計:“移動能源將每個人變成一個發電主體,真正實現人類的零排放。”
新能源產業是全球化的產業,而且多樣化的格局逐步深化和發展。李河君指出,近年來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多元化,“市場細分往前走,這是非常重要的現象”。
適時推進能源互聯網發展
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的電力系統發生了徹底改變。
在國網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專家馮慶東看來,隨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我國的電力系統結構將發生徹底改變。“未來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電力系統的融合性和適應性,以接納更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此基礎上,能源互聯網應運而生。馮慶東介紹,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已經建設新能源項目多達數十個,需要推進“互聯網+能源”的發展,提升能源互聯網水平。
馮慶東表示,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以配電網為基礎,強化新能源接入,是通過能量管理系統作為分布式能源設備,實施優化和控制,實現冷、熱、氣、水、電等多種能源互補,提高用能效率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統。在這樣的能源互聯網中,風電、光伏發電、天然氣發電,以及冷熱電聯產發電,都能在能源互聯網中相互轉化。
屏蔽此推廣內容而事實上,國外在能源互聯網方面的研究已然十分成熟。美國最早在2008年提出了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它主要以配電網為基礎,以分布式能源交互為核心。歐洲在能源互聯網方面已開展了一些試點項目。
據悉,我國在2010年完成了中國智能能源體系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智能能源系統架構、模型、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實施方案等,主要是以智能電網為核心,以配電網為載體,融合新能源發展。
馮慶東表示,在能源互聯網機遇下,我國新能源有關技術標準、區域內分布式新能源設備的協調優化、區域負荷的控制、居民用電用能分析等,都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