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很重視吃,新鮮的農產品絕對能滿足很多人的胃口。最重要的是,農戶們的生活能越來越美好。”
“廣州過去輕工業很有名,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輕工業城市,實業也是很厲害的。在廣州最適合做的就是‘互聯網+’,去做產業升級,這其實是最符合廣州本地的地方文化和實際情況的。”
創業很難“一擊即中”,少數的成功者往往是經歷了多次創業、經驗豐富的選手,創業比賽中越來越多參與者都直言自己是“二次創業”、“三次創業”,他們中絕大部分都失敗過卻沒有放棄過。
海歸博士開發低價3D打印新材料 大學生村官用App幫三千農戶脫貧
青年創新創業故事
第一屆廣州青年大賽去年共有952個創意創業團隊報名參賽,今年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屆大賽收到創業項目1518個,數量近乎翻了一番。
各類創業比賽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創業者,短短一年時間,“大眾創業”的熱潮帶動了更多的創業者,選擇創業的年輕人包含了大學生、大學教師、國企職員、外企白領、村官、海歸博士等越來越多元的身份,在年輕人中,“創業”總是比“做生意”更吸引人,因為他們的創業動機并不局限于“掙錢”,而是著眼于“改變”。
海歸組隊
炒鍋壞了怎么辦?
自己“打印”螺絲釘
“我是一名‘海龜’,現在,我喜歡別人叫我‘歸國創業青年’。”工業級3D打印高性能尼龍基高分子復合材料創業團隊CEO陳梓煜說。
32歲的陳梓煜是廣東潮汕人,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冶金與材料(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后成功拿到綠卡,也住上了洋房,但始終希望回到祖國的他選擇了拉上一幫志同道合、專業相同的“海龜”回國創業,大展拳腳。
取得博士學位后的陳梓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SCI)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發明專利兩個,且位居第一發明人,擁有專利所有權。他組建的高精尖“海龜團隊”,由海歸博士和碩士和國內名校尖子組成,學科范圍涵蓋了材料學、材料力學、工藝、金融、計算機、管理等領域。
這樣一個團隊開發了3D打印的新型材料,可制作尺寸更精確的3D打印制品和零件,并可縮短工業設計到工業生產的周期,降低工業生產成本,比國外同類產品價格降低了40%~50%。目前產品主要用于汽車、電子產品和玩具三個行業。
陳梓煜認為:“未來,3D打印技術完全可以小型化、智能化,從而走進每一個家庭。舉例來說,當你做飯時發現炒鍋的螺絲壞了,你不用去超市買,在家用3D打印技術就可以快速制作出一個相同的螺絲。”
村官創業
靠網站推廣農產品
用App抓住老廣胃
于2013年初創辦了“增城特產網”的大學生村官張永佳可算是最早創業的大學生村官之一,通過網站幫助農戶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在該網站創辦當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60萬,他發動250名大學生村官參與其中,服務了30多個合作社、農場,有3000農戶受惠。
村官創業的出發點多來自于其本職工作,張永佳發現一般農民幾乎自產自銷,增城市場容量過小,中間環節過多,容易造成“同村同品惡相爭,菜貴菜賤皆傷農”。
除了網站,張永佳正在籌備建立“原鮮生活”品牌,研發相關App,以更全面的電商模式覆蓋農產品銷售。
二次創業
資金斷裂不言放棄
外賣轉型圖書索引
陶文平2012年大學畢業后加入創業大軍,與大學班主任、幾位同學成立團隊,創辦了“2h Mall”(兩小時商城)OTO平臺,經營商超與外賣。“那時,我主要負責圖書館附近的外賣業務,每天我都踩著單車、背著外賣箱送餐。”但是,2013年12月份項目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終止。
失敗的經歷給了陶文平足夠的教訓,他決定繼續創業,打造圖書館資源共享的應用,并于2014年12月推出。陶文平很自信:“比如你要搜一本書,這個應用可以告訴你,在你附近,方圓5公里范圍內,哪個圖書館可以借到,在什么書架位置。還可以告訴你,附近的哪些用戶書架上有這本書,哪個電商網站可以買得到,從而形成一個大家共享的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