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等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中國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甫一亮相就引來社會熱議,這份舉世矚目的十年規劃,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從我國內外部環境來看,這一行動綱領的出臺正當其時。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制造業迅速騰飛。制造業的發展無疑是“中國奇跡”最為重要的推動因素。但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中國制造業又面臨著很多待解難題:產品低端、利潤率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制造業狂飆突進也造成了一些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中國制造的發展模式做出升級。而從外部環境來看,歐美消費市場持續低迷,東南亞等國憑借更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搶占了不少中國制造的市場份額。當然,中國一些高精尖的先進制造業也有不少成就,中國高鐵走出國門就是一例;而在手機、家電等消費品領域,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擺脫了“山寨”色彩,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但總體來看,中國制造業“缺核少芯”的尷尬現狀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2013年,我國芯片進口額首次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的第一大進口商品就是明顯例證。這些事實都說明,中國制造亟待革新,以國家政策作出方向引領,尤為必要。
由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無疑代表著未來長時期的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軌至市場經濟的寶貴經驗證明,國家戰略必須通過企業主體的參與,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方才成為現實。正因為此,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升級過程,同時應該是一個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能力的過程。政府部門尤其要避免采用以往那種粗暴的行政方式,直接干預市場活動。此舉除了損害企業的自主地位而外,對產業發展也可能造成負效應。在這方面,曾經的光伏產業大躍進就是需要汲取的教訓。
眼下,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沒有找準自身角色,過多地參與微觀經濟活動,不顧市場規律,拍腦袋拿出所謂的“稅收優惠”,實際上不僅造成了一些產業泡沫,還給一些善于炒概念、騙補貼的皮包企業開了方便之門。集運動員和裁判員于一身的政府,無疑是對其它市場主體的不公。而只有當政府和市場各行其道,像交響樂團中指揮家和樂手那樣各司其職,指揮家不會搶過小提琴來親自演奏,樂手也不會不看指揮“自由發揮”,才能演奏出完美的樂曲。
要點燃經濟發展的引擎,到底政府該做些什么、市場該做些什么?在中國經濟從一窮二白到獨領風騷、再到當前走入新常態的這幾十年中,關于這一問題的求索貫穿始終。很難說是經濟學理論為我們找到了答案,或是在不斷“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自然而然地領悟了一些道理,即便關于這一命題的探索和爭議還將繼續下去,但我們已經明白一些基本原則:政府只需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的公共服務和健全的法治規則,讓市場按照自身的規律和節奏生長,自然就能激發出經濟活力;反之,“有形之手”若執意在微觀層面為“無形之手”越俎代庖,反而可能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