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位于廣東佛山的美的集團中央空調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幾百名工人、8臺機械手機器人和25臺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無人搬運車)穿插其中,一片忙碌景象。
長條狀的AGV播放著歡快音樂,沿著預設軌道平穩行進。這臺“視若無人狀”的機器常常激起參觀者的興趣,人們故意站到AGV前頭,看它作何反應。
這里的機器人正承擔起需要負重的工作。按照車間負責人小陳的估算,現有的機器人將解放約41個勞動力。
事實上,即便是“無人工廠”,因為智能機器人的應用,也早已從設想變成了現實。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拓展工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三年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各地隨即出臺自己的攻堅方案。佛山在今年6月發文,要在三年內累計推動3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以廣東佛山為代表的“機器換人”計劃推行,既有應對“用工荒”、用工成本高的無奈,也希望將工人從一些損害人體健康和帶有危險性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
根據統計,佛山的工廠車間需要工業機器人兩萬多臺,但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約三千臺。佛山市長魯毅7月21日在“粵創粵新”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主題大型網絡采風活動佛山站的交流現場坦陳,目前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跟初期統計還有很大差距。
智能化轉型并非一帆風順,人才、技術、成本都成為珠江西岸這座制造業城市的智能化轉型需要考慮的問題。
“機器換人”解決“用工荒”
2015年春節后,魯毅專門到佛山人社局了解返工率。
“人社局給我提供的數據大概是87%。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人口紅利的一個拐點。”魯毅說。
87%的返工率,意味著年前有100個工人上班,年后就只有87個工人,缺13個工人。“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的應用就擺在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
“用工荒”,感受最直接的是企業。
美的集團的車間負責人小陳說自己是80后,“我們剛來的時候感覺用工很容易招,但是現在很難,特別難。”
“我們現在企業對員工的關懷慢慢在提升,我們車間都裝了WI-FI,宿舍裝了空調、電腦、健身房……”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企業依然面臨招工難的問題。
“用工荒”近年來不斷困擾珠三角等地的企業。
佛山市順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常務副局長張鵬曾向媒體介紹,現在每個企業都存在20%至30%的缺口,每年過完春節,即便如格蘭仕等企業開幾輛大巴遠赴廣州火車站“搶人”,招工情況仍難令人滿意。
用工業機器人來代替勞動力,無疑可以解決“用工荒”的問題。
去年調任佛山代市長的魯毅在下半年的一次工作會上表示,佛山不少企業仍在使用上世紀90年代的老設備,要支持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通過“機器換人”。
在明確345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機器換人”計劃之外,佛山還在今年5月推出《佛山扶持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根據官方介紹,佛山希望到2017年,帶動3000家以上企業完成“機器換人”,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陶瓷、家電、金屬材料加工等行業領域;并要促進全市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
除了應對“用工荒”,工業機器人還可以代替工人完成操作強度大、具有危險性或損害人體健康的工作。
例如陶瓷行業的噴釉工序,勞動強度大,釉料對人體健康也有損害。機械裝備行業所需要的金屬焊接工序,容易產生煙塵、煙氣,電光性眼炎、噪聲性耳聾的發病率頗高。對工業機器人來說,這些都不算事兒。
此外,機器人自動化生產,還可以節約人工費、釉料浪費,降低報廢率,以達到提高生產質量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國產工業機器人技術層次有待提高
在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聚集了多家機器人技術研發企業。
展示廳內,柔性機器人焊接生產線、機器人自動拋光打磨系統、壓鑄機器人系統等設備,接上電源即可流暢自如地運行。
研究院負責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中國在機器人精密減速機等部件的技術上與國外差距較大。為了購買日本等地研發的減速機,中國的企業不得不支付高出該國國內售價兩三倍的價格。
國產工業機器人首要面臨的是如何在技術突破,其次是性能優化。
在小陳工作的車間,機械手機器人大多來自進口。
盡管所需要的機器人裸機,進口的比國產的單價要貴幾萬塊,但公司還是選用進口機器人為主。
“因為國外的方案、可靠性、精準度要國內的要好一點。”小陳解釋,國內的機器人“故障率還是相對高一點”。
在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的調研中,一些企業提出在機器人/智能裝備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包括穩定性差、操作性差、機器人與實際工藝需求對接不上等。
佛山市經信局技術進步科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佛山市工業機器人市場存在不足,首先體現在整體技術層次還不高,全產業鏈配套能力不足。研究、設計、服務和整合環節薄弱;機器人本體生產缺失,需要大量進口,絕大多數企業產品集中于應用環節及中低端市場,年產值過20億的機械裝備制造業企業非常少。再者,各類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缺乏,科研能力、自主創新、“智造”能力薄弱。
對于需要“更新換代”的企業來說,成本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研究院的調研結果顯示,多家企業表示,如果機器裝備采購成本回收期能控制在2至3年,則更容易被企業所接受。
對工業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和性能優化,佛山市長魯毅顯得信心滿滿。
在“粵創粵新”活動交流會上,魯毅表示,佛山將采取“兩手抓”,一是學習、借鑒、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機器人,例如瑞士的ABB、德國的KUKA、日本的安川等;二是加大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運用和推廣。
“目前我們佛山市內機器人生產、應用、服務的企業,到6月底大概是100家。”此外,廣東省重大科技平臺——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已在今年落戶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將致力于機器人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
佛山市去年出臺《佛山市打造萬億規模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工作方案》,對于該市符合條件的大型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的獎勵;采購本地工業機器人的傳統制造企業,每臺獎勵1萬元,最高不超過20萬元。
《佛山扶持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也已經考慮到企業的成本問題。實施方案提出,在未來的3年內,佛山每年出資5300萬元用于企業開展“機器換人”;企業購買成套自動化生產線與生產系統改造的,最高可獲100萬元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