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激光行業領軍企業的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以激光為主業的高科技企業,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檔數控機床國家重大專項等50余項;獲得國家專利200余項,參與起草、主持國家標準制定6項……如今它已“花落”滄州運河區。
在諸多新興產業選項中,運河區為何要選擇激光產業作為以增量帶動結構調整、提升創新能力的主導產業?
圖為華工森茂特公司車間里,工人正在用激光切割機加工石油篩管。
為什么選擇發展激光產業?
運河區一直以商貿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為主要經濟業態,由于多為投資驅動型、低效益型產業,多年來難以支撐經濟快速崛起。于是,該區決定發展工業,走以工興區之路,2012年初,建起了工業園區。
由于地處中心城區,加之生態環境的壓力,他們決定發展LED、安防等產業。但因技術水平低、成本高、產品難以形成競爭優勢,最后只好放棄。
一般產業不行,該發展什么產業?運河區面臨著新的選擇。“必須創新思維,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走創新驅動、綠色崛起之路。”運河區領導達成新的共識。
可那么多新興產業,該選擇哪一個作為主導發展方向呢?
2012年7月,位于運河區的河北森茂特公司與總部在武漢的華工科技公司簽約購買30臺激光切割設備。運河區領導原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簽約活動,沒想到華工科技公司各類先進激光設備的展演讓他們大開眼界:從普通的機械制造,到汽車重要零部件處理,再到航空航天設備,都有激光技術的影子。
“我們能不能也發展激光產業?”運河區沒有馬上拍板,而是在了解國際激光產業發展現狀的同時,又到武漢、上海、廣州、杭州等地進行考察。結果讓他們感到震驚:國際上,以美、德、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激光技術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機械、航空等領域。而國內,已基本形成華中、長三角、珠三角等幾大激光產業群,激光產業已成為國內最為活躍的新興產業之一。
回過頭來審視自身:滄州管道裝備、機械制造基礎雄厚,但多數仍在沿用手工工藝,科技含量低,產品在中低端徘徊,急需提檔升級;而森茂特公司與華工科技公司合作成立河北華工森茂特激光公司后,大力采用高科技激光技術,“麻雀”變“鳳凰”,一躍成為全球石油篩管制造的龍頭。
必須追趕世界科技潮流,發展高科技產業。經過深入思考,運河區決定發展以激光技術為主導的新興產業。
經過廣泛論證,他們把目標對準了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以華中科技大學為技術支撐的華工科技公司。
“一旦選準,就必須做成。”運河區委書記趙學明和區長高福純,隔三岔五就往華工科技公司跑,一是表明誠心和決心;二是力陳優勢和市場前景:滄州乃至京津冀、東北地區制造業規模巨大,但激光應用不發達,如果落戶滄州,就能以此為據點,打開廣闊的北方市場。
經過一年多不懈努力,華工科技公司終將一部分新研發產品——半導體激光切割、三維機械臂激光切割等高科技項目放在了運河區。
為什么要打造激光產業研發新高地?
獨木難成林。為形成規模效應,運河區成立了激光產業園,瞄準武漢、蘇州、廣東等激光產業發達的地區,吸引更多激光研發應用企業入園。
2014年11月,位列光纖激光切割技術全國前三名的蘇州領創激光公司落戶激光產業園。
今年5月,他們又吸引3家來自武漢、廣東的激光加工、數控系統企業落戶。
目前,運河區初步形成了激光產業鏈:既有激光技術應用企業,又有激光技術研發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因有華工科技公司為他們提供最新技術支持,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提升。特別是數控系統企業入駐后,為入園企業提供了國際頂尖水平的控制系統,形成了新的技術優勢。
雖然有了多種激光企業,但還缺乏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即研發中心。沒有這個“大腦”,就難以形成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完整的激光技術產業鏈。
要占領高新技術最前沿,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研發機構。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最新激光技術的話語權。運河區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運河區又一次把目標對準了華工科技公司。他們知道,華工科技公司雖然把一部分最新技術轉移到了滄州,但他們還有最重要的核心構成——國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如果研發中心能落戶運河區,不僅能為滄州乃至北方的機器制造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使華中科技大學優秀專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打造北方激光技術研發的新高地,成為北方新的‘光谷’。”運河區領導再次向華工科技公司力推研發中心落戶。
經過多次洽談,華工科技公司最終同意在滄州設立“國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區域中心”。今年5月20日,“中心”正式揭牌。
至此,運河區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地”:研發中心,激光技術應用基地、激光設備制造基地,能生產國際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3D激光打印機等激光設備。
北方“光谷”的建立和激光技術的應用,將使滄州乃至河北進入“光制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