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推薦
以技術創新做拳 海信肉搏國際強企
星之球激光 來源:科技日報2015-07-31
我要評論(0 )
穿著黑色的圓領T恤,站在海信大廈的舞臺中央,周厚健講起離千億俱樂部只差20億的那小步,這點差距構不成什么挑戰。但是,這
穿著黑色的圓領T恤,站在海信大廈的舞臺中央,周厚健講起離千億俱樂部只差20億的那小步,“這點差距構不成什么挑戰。但是,這是真實的數據。”
7月初,海信集團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信,技術立企,走智能化之路。
“在海信有兩種人根本沒有生存余地,一種人是拿企業大利益換個人小利益的,一種是說大話的,不說謊是起碼的標準。”周厚健說。
“關鍵是企業健康”。除了財務指標,客戶忠誠度指標和企業流程優化,都是周厚健看待企業是否健康的標準。
周厚健曾到過日本100多次,考察學習先進經驗,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崇拜者。他在同濟大學拿到了技術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后,很快就將技術經濟的理論成果用于海信企業管理的實踐中。
2001年,海信電器瀕于虧損,但仍巨資投入研發彩電芯片。四年之后,國產第一枚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音視頻處理芯片——信芯誕生,它打破國外芯片對于中國彩電業全行業的壟斷,并迫使同類國外芯片價格在半年后降低50%。
2005年,液晶電視爆發式增長。韓國日本等上游企業完全控制了液晶面板,甚至連模組等核心器件一并集成,留給中國彩電整機企業的只有套上機殼、擰上螺絲等簡單的組裝加工空間。2007年日韓品牌彩電的中國市場占有率一度占據了半壁江山。這觸動了周厚健的神經,做自己的液晶模組,才能向產業鏈上游突破。2007年,第一條國產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投入生產。此后中國彩電同行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模組生產線,在整機的上游奪回空間。2009年,海信成為國內首個牽頭LED背光國際標準的制定者,使得中國在LED面板時代擁有了更高的自主話語權。
2011年,日韓企業相繼推出OLED技術,每年投入近百億美元,欲重獲壟斷。這個被稱為“夢幻顯示器”的OLED,將直接廢棄模組。這意味著,一旦OLED推廣成功,中國多年來積累的面板和背光技術將面臨淘汰,核心將再次被控制。面對又一次危機,周厚健的應對一以貫之,技術帶來的問題,只能靠技術去解決。他很快發現了OLED的弱點。“OLED的初期良品率低、可靠性差,成本高昂,要想大規模占據這個市場,我覺得它5年內很難有機會。”周厚健說。2014年,ULED電視在周厚健的親自督戰下研發成功,并推向市場。根據東南大學顯示技術學院的權威評測:ULED畫質綜合性能可媲美OLED,價格只有四分之一。對于OLED和ULED的優劣,目前雙方仍各執一詞,實際上,市場也尚未對這兩款產品做出最后的投票。但對于海信而言,他們因為ULED的推出,贏得了市場防御戰的寶貴時間。
據介紹,海信將于今年8月在美國高調發布ULED,直接與OLED抗衡,同時,向全球同行輸出該技術,帶動整體顯示水平提升。聯合同行阻擊面板產業OLED的更迭速度,給中國企業留下成長的時間。
2014年,海信推出全球首個自主研發的激光影院。周厚健的想法很徹底:近40年,中國企業就是被外國技術牽著鼻子走,而這個鼻子,就是“屏”。干脆,激光影院直接繞過了“屏”,且顯示質量同樣與OLED媲美。
這一技術如果實現,將對整個電視行業產生顛覆。目前,海信激光影院即將推出二代產品,它的畫質和硬件設備已經初步具備了市場競爭力,“隨著顯示芯片不斷提升,它的效果會越來越好。”周厚健認為,“如果我們的技術達到或超過現有水平,成本又比它低得多,就能維持目前的格局,尋找再一次的機會。”正是這樣,周厚健帶領海信迎接一次次生死之戰的突圍。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