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臨床醫學3D打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在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成立,這意味著,今后3D打印技術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臨床醫學中,醫生可以根據患者需要,模擬重建組織、器官修復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要求的醫學服務。
助12歲少年治療脊柱側彎
脊柱外科主任楊欣建介紹了幾例3D打印技術的手術運用。一名12歲小男孩患有神經源性脊柱側彎伴雙下肢不全癱,脊柱極度變形。患兒到市二醫院脊柱外科就診。楊欣建經過詳細的會診,認為患兒情況較復雜罕見,為神經肌肉源性脊柱側彎,病情進展迅速,有必要及時手術,如果延誤,患兒生活質量將受到巨大影響,更有可能出現各種心肺功能的問題。
但是手術方式的選擇也很費思量,針對患兒特殊的病情,楊欣建決定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釘棒系統”聯合“髂骨螺釘(Vaccaro法)內固定”進行矯正。因為患者伴有脊柱后凸、椎體旋轉、椎體形成不全、關節突旋轉半脫位(難以確定解剖志),使用解剖標志點法置釘難度極大,如果術中使用X線透視輔助法,骨科醫師所受輻射量大,術后內固定螺釘移位易造成嚴重的神經血管并發癥。考慮到手術精準度和患者安全性等問題,楊欣建考慮將目前國際先進的3D打印技術運用到手術中。術前,將患者脊柱CT等參數發到3D打印公司,醫生再根據3D打印模型制定手術方案,模擬手術操作、進釘角度及深度,術中模型參考,減少透視次數。術后第10天,小男孩恢復良好,可坐起看自己喜歡看的電視。
將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中
楊欣建告訴記者,3D打印技術由于操作便捷、模型結構精確等特點,目前已在骨科領域廣泛應用,且3D打印技術的臨床效益顯著。術前在實物模型上模擬手術操作,能及時發現手術設計上的缺陷與不足,以便作出調整,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前在模型上選擇最佳的進釘點、螺釘的長度及直徑,減少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通過實物模型可以更好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釋和交流病情,三維脊椎模型可以很好地顯示復雜病變脊椎的解剖形態,提高疾病診斷率。
3D打印技術在臨床醫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通過3D打印的個性化模型實現整形手術前的模擬和手術方案對比;通過3D打印的手術導板可以提高臨床整形手術的精度和成功率;通過3D打印個性化植入體,為病人帶來了第二次生命。
楊欣建說,目前,3D打印技術更多運用于手術指導,雖然技術上已經成熟,但由于相關配套法規不完善,該技術還較少運用于個性化植入中。隨著3D打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較于幾年前,模型價格也逐步降低,以5節脊椎為例,原來的價格在8000元以上,如今價格只要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