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下午,國務院第一會議室變成了一間臨時講座場所。主講者是一位70歲的白發院士,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盧秉恒教授,而“聽眾”則是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以及各部部長、央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
會上李克強表示:盧院士專題講座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相當精彩,圍繞3D打印和“中國制造2025”如何有機結合,深入淺出,同時又比較深刻地提了一些重要建議,給了我們很多啟發。下面我談幾點感受。
新理念:“增材”
第一,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要有新理念。我們國家的產業水平,現在還屬于“大而不強”,仍處在世界產業鏈中低端。盧院士剛才也講到,我們在工業2.0、3.0方面還需要“補課”。當然,我們也有優勢,這其中包括市場優勢、人力資源優勢,還有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所有這些優勢,需要增加一個關鍵點,這就是新理念。
今天為什么要開這個專題講座?之前我曾私下問過一些部長,3D打印核心是什么?他們解釋得都不是很清晰。這也是我們請盧院士專題講授的原因之一。他剛才從歷史的角度闡述,制造業發展經歷了等材、減材、增材三個階段,這很值得我們思索。從3000年到300年再到近30年,其中貫穿著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
3D打印堪稱一項顛覆性的技術。我們的經濟發展,“人”當然始終是最活躍的因素,但生產工具的變革經常也能起到關鍵作用。我們都知道石器、青銅器、鐵器時代,然后是蒸汽、電氣時代,直到信息時代。而今天盧院士從另一個角度,等材、減材、增材,來講述文明形態的變化。3D打印實際上就是“增材制造”。
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要瞄準下一個發展階段,要想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就需要在理念上提升一個層次。
“增材”的理念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需要。我國的自然稟賦并不占優,人均資源占有量在很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材”的方式可能會對我國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的重大轉變。不僅是3D打印,還有很多其他技術,要圍繞這一理念認真思考:怎樣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推動中國產業、經濟邁上中高端的路子來。
關鍵手段:“互聯網+”
第二,經濟邁向中高端,必須要有關鍵手段。盧院士提出了一條重要建議,說白了,就是在自然資源方面用“增材”的辦法,在人力資源方面,要充分迸發智能。智能靠什么?靠互聯網。
盧院士提出美國的特點,叫“互聯網+制造”,今年我們在《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互聯網+”。“互聯網+”確實能把眾扶、眾需、眾籌、眾包聚集起來,而且對體制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和改造。過去我們計劃經濟時代都是“小而全”,企業辦社會,后來我們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開始不斷利用外部的力量。而“互聯網+”的確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廣闊的平臺。
現在有人在爭論,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剛才盧院士也解釋了,“+互聯網”也需要,德國就是這樣,重要的制造企業引進互聯網。實際這兩者有許多相通之處,都是運用各種方式,把眾創帶動起來。“互聯網+”事實上也涵蓋了“+互聯網”。
我們的工業體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推進“中國制造2025”,實現智能升級,這是一個關鍵舉措。怎么樣讓各行各業都能實現“互聯網+”或者“+互聯網”,這不僅是技術創新,也是體制創新。政府監管模式也要隨之改變,既服務企業,又要有效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基本依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第三,中國要實現“雙中高”,必須要有基本依托。這就是我們講的“新動能”: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就是“集眾人智、匯創客流”,現在又出現了“極客”。盧院士剛才講到,美國的創客和極客,有1/3在高校,1/3在自家車庫,1/3在孵化器。中國有9億勞動力,每年畢業700多萬大學生,這些力量如果發揮出來,把眾創發展起來,就能讓大量創新在創業中迸發。
中國要運用好廣闊的市場空間、豐富的人力資源,改造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都要依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去看“華龍一號”的設計,中心實驗室其實就十幾個人,但通過互聯網連接了20多個城市的500多臺終端,后面可能是成千上萬的科研技術人員。這就是“+互聯網”。反過來,我去浙江義烏、廣東等地,大量的企業都是依托“互聯網+”,既有制造業也有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