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的這張海報上,他們來自美洲、歐洲、亞洲,擁有不同的國籍、膚色和性別,他們是激光領域最具貢獻的科學家,有三分之一的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在他們創新工作的基礎上,從紅寶石激光器開始,各種類型的激光器相繼出現,激光科學與技術不斷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對生活的改變,超越了人類對于光學的想象。
西奧多·哈羅德·梅曼
(Theodore Harold Maiman)
1927 - 2007, 美國
梅曼是1960年5月16日世界首臺紅寶石激光器也是首臺激光器的發明者。即便是50多年后的今天,他歷史性的發明依然具有商業價值。梅曼是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獲得過美國物理學會、光學學會等多個國際科學技術獎項,還曾兩度被諾貝爾獎提名。1984年梅曼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查爾斯·哈德·湯斯
(Charles Hard Townes)
1915 - 2015 , 美國
有”激光之父“之稱的湯斯以他獲得了專利的微波激射器理論及應用,以及其他與微波激射器和激光設備相關的量子電子學工作而聞名。1951年,湯斯基于愛因斯坦的理論,正式展開有關激光的研究工作。 1953年,湯斯與他的學生阿瑟·肖洛制成了第一臺微波量子放大器。1958年,湯斯和肖洛提出了“激光原理”。1964年,湯斯與尼古拉·G·巴索夫和亞歷山大·M·普羅霍羅夫以”產生基于激光器-微波激射器原理構造振蕩器和放大器的量子電子學領域基礎研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
尼古拉·基納迪耶維奇·巴索夫
(Nicolay Gennadiyevich Basov)
1922 - 2001, 俄羅斯
1952年,巴索夫和亞歷山大·米哈伊羅維奇·普羅霍羅夫研制出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提出半導體激光器的設想,發展了制造半導體激光器的方法。1964年憑借他的“產生基于激光器-微波激射器原理構造振蕩器和放大器的量子電子學領域基礎研究”,與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和查爾斯·湯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在1970年發明了第一臺準分子激光器。
亞歷山大·米哈伊羅維奇·普羅霍羅夫
(Alexander Mikhaylovich Prokhorov)
1916 - 2002,俄羅斯
普羅霍羅夫是莫斯科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和教授。他與尼古拉·巴索夫和查爾斯·湯斯以“產生基于激光器-微波激射器原理構造振蕩器和放大器的量子電子學領域基礎研究”獲得了196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瑟·倫納德·肖洛
(Arthur Leonard Schawlow)
1921 - 1999,美國
肖洛以他對于發展和使用激光器的研究而聞名。他與導師查爾斯·湯斯在微波激射器的早期研究中進行過合作。1958年他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微波激射器。1981年,肖洛與尼古拉斯·布羅姆伯根憑借對激光光譜學的獨立研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里·莫蒂默·賈范
(Ali Mortimer Javan)
1926 - ,伊朗
賈范與威廉·班尼特一起以“氣體光學微波激射”獲得了美國專利。氣體激光器是第一臺連續波激光器和第一臺“利用將電能轉換為激光輸出原理”進行調制的激光器。
羅伯特·N·霍爾
(Robert N. Hall)
1919 - ,美國
霍爾在1962年提出了第一臺半導體激光器。他還發明了一系列廣泛用于微波爐的磁控管并開發了用于電力傳輸的整流器。霍爾于1977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1978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霍爾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威廉·T·西弗瓦斯特
(William T. Silfvast)
1937 - ,美國
西弗瓦斯特以他發現的多種新型激光器而聞名。攻讀博士學位時他第一次用9種元素的蒸氣的產生了激光作用。他還在金屬蒸氣方面有顯著的工作,并且提出了超過100種重組激光器及激光產生的等離子體中的激光作用。
伊萊亞斯·斯尼策
(Elias Snitzer)
1925 - 2012,美國
斯尼策于1961年提出了第一臺光纖激光器。他證明了用于激光器增益介質的玻璃的適用性。他的發明包括摻釹和摻餌玻璃。斯尼策參與開發了第一臺帶有激光玻璃的光纖激光放大器。
戈登·古爾德
(Gordon Gould)
1920 - 2005,美國
古爾德于1977年憑借光泵浦激光放大器獲得美國專利。古爾德從1957年開始的實驗室記錄里包括了制造可行的激光器的第一篇文檔。他對激光器的分析和建議應用出現在“對激光器可行性的初步計算:通過受激輻射輕微放大”這篇文檔里,并首次使用”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Stimulated Emission Radiation,受激輻射光放大 )”這個首字母縮寫詞。
尼古拉斯·布羅姆伯根
(Nicolaas Bloembergen)
1920 - 2005,美國
布羅姆伯根,出生于荷蘭的美國物理學家,于1981年與阿瑟·倫納德·肖洛和凱·西格巴恩憑借激光光譜學的研究:采用激光光束進行的原子系統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布羅姆伯根先生是非線性光學領域的先驅。他于1974年憑借“采用最先進的磁共振應用對凝聚態的研究及有關于相干輻射物質的相互作用”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
C·庫馬爾·N.帕特爾
(C. Kumar N. Patel)
1938 - ,印度
帕特爾于1963年提出了現在應用廣泛的CO2激光器。他擁有36項與激光器和激光應用相關的美國專利。
杰拉德·莫柔
(Gérard Mourou)
1944 - ,法國
杰拉德·莫柔是發過電子工程及激光器領域的工程師。與唐納·史翠克蘭一起共同發明了啁啾脈沖放大,用以創造超短脈沖和超大密度(太瓦)脈沖寬度。
彼得·索羅金
(Peter Sorokin)
1931 - ,美國
索羅金為激光器和量子電子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包括在1966年發明了染料激光器。他還是可調制為任意波長的紫外激光器方面的先驅。
約翰·路易斯·霍爾
(John Lewis Hall)
1934 - ,美國
霍爾與西奧多·亨施和羅伊J·格勞伯一起憑借“包括光學頻率梳技術在內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的發展貢獻”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霍爾創造了使激光器能夠以高度精確性測量時間和距離的技術,這種技術對于將激光器從實驗室應用轉為現代科學的工具基礎十分有幫助。
西奧多·沃爾夫岡·亨施
(Theodor Wolfgang)
1941 - ,德國
2005年亨施與約翰·L·霍爾和羅伊·J·格勞伯一起憑借“包括光學頻率梳技術在內的基于激光器的精密光譜學的發展貢獻”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亨施開發的“頻率梳合成器”首次實現了對于光每秒振蕩的超精準測量。
皮特·A·弗蘭肯
(Peter A. Franken)
1928 - 1999, 美國
弗蘭肯,美國物理學家,被認為是非線性光學之父。1961年發現非線性光學時弗蘭肯致力于產生伴有透射光的紫外光的石英晶體高功率紅寶石激光器。弗蘭肯還提出了非線性光學過程的二次諧波振蕩。
費德里科·卡帕索
(Federico Capasso)
1949 - ,意大利
卡帕索是著名的應用物理學家,在貝爾實驗室期間還聯合發明過量子級聯激光器。他還是超過300篇文獻的聯合作者以及超過50項美國專利的擁有者。
瓦倫丁·加蓬塞夫
(Valentin Gapontsev)
1939 - ,俄羅斯
瓦倫丁被稱為"光纖激光工業之父",在光纖激光領域擁有超過50年的科研經驗,是不斷改變激光產業格局的全球技術型公司IPG的創始人和CEO。2009年他獲得了美國激光協會自1982年設立、旨在表彰科學、工業、學術或醫療等激光應用領域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代表最具成就與殊榮的ArthurL. Schawlow獎。
戴維·N·佩恩
(David N. Payne)
1944 - ,英國
佩恩領導南安普頓團隊發明了摻餌光纖放大器。佩恩在1970年代對于光纖制作的研究造就了今天使用的許多種特種光纖。
阿道夫·吉森
(Adolf Giesen)
1946 - ,德國
吉森在1993年推出了碟片激光器。這種薄碟片激光器是一種產生高輸出功率、高效和卓越光束質量的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克服了傳統激光棒的熱局限性。
哈邁德·澤維爾
(Ahmed Zewail)
1946 - ,埃及
澤維爾憑借自己在飛秒化學中的研究獲得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還是奧巴馬總統的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
約翰·MJ·梅迪
(John M.J. Madey)
1943 - ,美國
1971年梅迪發明了自由電子激光器,一種利用準光學諧振腔的相對論電子管。1976年,梅迪和他的合作伙伴在斯坦福大學實現了自由電子激光器10 μm波長時的激光放大。
瑪格麗特·默南
(Margaret Murnane)
1959 - ,愛爾蘭
默南以超快激光科學領域及超快光學和相干激光等離子體軟x射線源而聞名。2000年,默南獲得著名的麥克阿瑟獎。她的工作為光學技術、更快的電腦芯片以及生物和醫學成像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應用。
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為客戶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一系列涵蓋從紫外、綠光、近紅外到中紅外,不僅適用于傳統的材料加工、醫療、科研及通訊,更適用于新能源、3D打印等許多令人興奮的應用中的產品,在減少投入及維護成本的過程中提供了更高的工業級性能和穩定性。
我們懷揣著“讓激光器像計算機一樣,不僅適用于目前的各種應用、更會成為成大規模生產中所普遍使用的工具”的夢想,秉承制造最優性能激光器的使命,以最新的光纖激光技術和產品,為您插上開拓世界的翅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