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北京時間11月9日上午,2016年“突破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圣何塞舉行。中國科學家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另有兩名華人科學家傅亮、祁曉亮獲得“物理學新視野獎”。
科學家王貽芳領獎
大亞灣中微子項目與兩名華人科學家獲得年度獎
2016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獎的5個項目和7名領導人分別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王貽芳(中科院高能所)和陸錦標(伯克利);日本KamLAND實驗用反應堆的鈴木厚人(原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日本K2K/T2K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的西川公一郎(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臺的阿瑟·麥克唐納(加拿大女王大學);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梶田隆章(東京大學)和鈴木洋一郎(東京大學)。
王貽芳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為青年科學家和學者設立的新視野獎分為物理和數學兩項,分別有3組研究人員獲得,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和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祁曉亮等。傅亮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祁曉亮畢業于中國清華大學。
本年度還設立了青少年挑戰獎,由美國俄亥俄州北羅亞爾頓高中18歲學生瑞安·切斯特獲得,扎克伯格的夫人普莉希拉·陳為他頒發25萬美元教育獎學金,切斯特的老師也因此獲得5萬美元獎金。
扎克伯格在頒獎典禮上贊譽獲獎科學家是真正的英雄,解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
“科學突破獎”是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等企業家共同設立。他聯合的企業家有美國遺傳技術公司前CEO阿特·萊文森、谷歌創立者之一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布林、23andMe公司創立者安妮·沃西基,Facebook創立者扎克伯格夫婦,以及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夫婦。
中方主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據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早前撰文介紹說,位于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國人組成,是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包括38個單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共有23人。除了中國和美國,還有來自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合作者。中方領導人是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大亞灣實驗的優勢在于除了核電站外,那里的地形適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地上外景(limiao.net)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研究員在2012年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大亞灣近點實驗廳EH1(地下100米)(圖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嶺澳近點實驗廳 EH2(地下100米)(圖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遠點實驗廳 EH3(地下340米)(圖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王貽芳當時介紹說,大亞灣實驗發現了反應堆發出的反電子中微子消失現象,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其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將使科學家能夠很好地準備下一代物理實驗,解決“中微子質量順序”、“中微子振蕩中是否有宇稱和電荷反演破壞”等另兩大科學問題。
據介紹,大亞灣實驗是一個中微子“消失”的實驗,它通過分布在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全同的探測器來獲取數據。每個探測器為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形,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總重110噸。周圍緊鄰的核反應堆產生海量的電子反中微子,近點實驗大廳中的探測器將會測量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遠點實驗大廳的探測器將負責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
在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實驗中,科研人員使用了6個中微子探測器,完成了實驗數據的獲取、質量檢查、刻度、修正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種振蕩幾率為9.2%,誤差為1.7%,從而首次發現了這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
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高度評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的重大發現,支持中微子后續實驗裝置建造和項目推進,并希望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進一步發展,成為下一代中國大型國際科學研究裝置。
“大亞灣實驗的結果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它不僅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下一代中微子實驗,以了解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現象,即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趙光達院士說。
2012年美國《科學》雜志評出十大科技進展 , 大亞灣中微子合作項目位列其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