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閉幕。來自國際機器人聯盟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數量達到23萬臺,這一數據有望在今年得以刷新,將在2014年的基礎上增加15%。
事實上,自2013年起,中國就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不斷擴張的市場背后,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
廣州數控綜合管理部主任蔣米仁給記者介紹的這臺工業機器人外形并不“震撼”,與其說它是機器人不如說是機器手,但支手指向的卻是一個大市場。蔣米仁介紹,這個產品是三自由度的,從結構上已經簡化,因為每一個關節意味著要多配一個電機,少一個關節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售價更適合中小企業。蔣米仁說,機器人不僅僅面對一些高大上的產業,很多中小企業也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如果把低投入的產品推向市場,這些中小企業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智能裝備用階段。
眾所周知,隨著人口紅利漸退,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去遍地工人的珠三角也開始面臨“招工難”。統計顯示,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制造業基地,東莞當前的用工缺口已達10萬人以上,佛山的缺口也接近10萬人。“機器換人”已經是從企業到政府,不約而同的選擇。2014年,佛山、東莞等地相繼制定了機器換人計劃,在優厚的專項資金補貼激勵下,制造企業轉用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氛圍日漸濃厚,目前東莞已有六成企業開展了機器換人工作。
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高級副總裁于振中看來,給制造業中心換上“機械心”不僅僅是為了節省人力,更重要的是提質增效,首先提高生產效率;第二提高產品生產質量,第三才是解決勞動力,減少人工成本。
拿廣東企業箭牌衛浴舉例,此前他們經過反復核算,下狠心給生產線“全副武裝”1200萬引入四套拋光打磨機器。最關注投入產出的民營企業花這么大的手筆,為什么?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高級副總裁于振中算了一筆明白賬:“舉一個潔具噴涂的例子,生產馬桶有一道工序是噴釉,以前人工操作的時候,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多,也就是說生產一百個馬桶就有十幾個是廢掉的,用了機器人噴涂以后,生產效率比以前人工噴涂提高了三倍,合格率提高到95%,這給企業帶來的創收是不可估量的,一年提高的產品質量節省的資金,買一整套這種設備都用不完。”
市場從來不會騙人,工業機器人跨越式上升的市場需求,已經在印證其在工業領域應用不可逆的趨勢。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接受采訪時 ,介紹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2014年市場銷售達到5.8萬臺,占全球市場的1/4,預測到2020年左右,市場的保有量要達到80萬臺,未來在做規劃過程當中也要達到占有量萬人100臺。
從第一消費大國,到第一制造強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