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德國工業4.0概念后,德國工業4.0平臺于近日又公布了“工業4.0平臺地圖”。
這次公布的地圖上共有208個“大頭針”, 每一個“大頭針”代表著一個工業4.0應用實例或試驗點。同時,從此次公布的應用實例看,德國工業4.0的落地項目涉及產品設計、生產、物流、服務等多個領域,而試驗點則主要針對工業4.0應用展開研發和測試。
“工業4.0平臺地圖”當天由德國經濟部部長加布里爾、教研部部長萬卡和西門子董事魯斯武爾姆共同發布。加布里爾表示,這份地圖上有許多不同的應用實例和試驗點,展示了當下數字化生產帶來的可能性,以及為何值得投資數字化改造。他說,希望這些案例可以為企業實現工業4.0提供啟發和幫助。
在德國推進工業4.0概念落地的同時,中國制造2025也在努力對接。相比于德國制造企業的良好基礎,中國制造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參差不齊,在對接過程中人員、資本以及對工業4.0概念的理解上都存在差異。
例如,在德國北部城市不來梅附近的一家工廠內,智能眼鏡已在生產線上得到應用。工人可按照智能眼鏡的指示,一步步完成組裝工作。在德國中西部的黑森州,一家海綿墊生產商將設計環節交給了客戶,客戶可通過手機應用,設計自己想要的海綿墊,然后直接傳到工廠生產,實現廉價、快速的個性化定制。
“對于中國工廠來說,第一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是工業4.0的起點。但對整個工廠來說,從采購、物流輸送、直至銷售,整個過程必須優化,能接受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甚至是個性化的定制。這樣的價值鏈管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個挑戰。” 博世力士樂中國董事總經理劉火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這份虛擬在線地圖(www.plattform-i40.de/I40/Navigation/DE/In-der-Praxis/Karte/karte.html)上清晰標注了遍布德國各地的工業4.0應用實例和試驗點。
起點不同,中國制造業應看清自身需求
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制造業雖有了較好的發展。但與德國、日本等傳統制造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中國制造業的不足。他認為,目前,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總體處于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中國不僅要追趕工業4.0,還要在工業2.0、3.0方面“補課”。
“補課”、“學習”、“升級”等詞也是今年工業博覽會上各路專家多次提及的。作為德國工業4.0的發起者,博世集團在德國已有洪堡工廠作為工業4.0智能工廠落地的項目。工廠給每個關鍵零部件都加了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與每個關卡“對話”,能讓管理者隨時了解生產動態。
“德國的制造業,它在標準化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標準制定后,才能帶動整個產業的進步。然而對于中國制造業,它的起點和進度都不相同。所以我們在中國展開德國工業4.0的對接時,做的最多的工作還是幫助客戶更多地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需求,是產能提高、能耗下降、人員節省,還是其他問題。一步一步來,而不是直接升級到4.0。”劉火偉說。
工業4.0中對于智能工廠的描述是:能做到端到端價值鏈的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從產品的原料采購開始到最終產品交付客戶后的售后管理過程,都是智能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可控管理。但從目前中國的制造業水平來看,想要一步到位,仍有困難,能做的升級還僅存在于生產這一個環節上。
中企對接工業4.0,需要吃“軟飯”
作為國資企業,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秦川機床,000837.SZ)是博世集團在國內對接工業4.0的第一個落地項目,雙方在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生產上進行合作。
“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是一個高精度多傳輸系統生產項目,在整個裝配過程中,系統一旦定下來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對接博世力士樂后,我們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間。相比其他系統,博世的數控系統能比其他同行的處理速度快4倍。這對高檔數控系統是非常關鍵的。”秦川機床董事長龍興元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龍興元介紹,秦川機床目前的生產線改造還在進行中,但整體設計已經結束,預計在明年二季度內完成。目前,秦川投入的改造金額不到4000萬人民幣,預計將升級6萬臺機器的裝配能力,未來2-3年半內能收回成本。

秦川機床
同時,龍興元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坦言,在與德國企業對接過程中,比起德國企業,中方企業要做的努力更多。
“首先在基礎工藝裝備的流程準備上,中方企業需要時間摸索,秦川在這個流程中花了2年時間準備。其次,真正要采用國外企業的先進系統時,作為中國企業,要對自己本身使用的管理程序、裝配過程、機械運行、機械原理都有精確的認識。知己知彼,才能平等對話。”龍興元說。
除了軟硬兩手準備外,龍興元認為,實現工業4.0的核心在人才的儲備上,要學會“吃軟飯”。“實際上,秦川是做機床起家,按我們西北人來說,我們做的內容是吃硬菜的。對接工業4.0后,要學會吃‘軟飯’。我認為,吃‘軟飯’就是軟件、系統集成。靠的是工程師的智慧,靠技術系統的能力來轉型。我覺得工業4.0的精髓就在這兒,吃軟飯,你才能把這個飯碗端好,而這個軟的核心是人。只是目前,我們這方面的儲備還需要時間,需要資源整合。”龍興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