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中國激光3D打印帶頭人”王華明當選工程院院士
星之球科技 來源:四川在線2015-12-07
我要評論(0 )
據中國工程院增選工作辦公室12月7日消息,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經過兩輪評審會議,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其中,參與制...
據中國工程院增選工作辦公室12月7日消息,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經過兩輪評審會議,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其中,參與制造運-20、C-919等大飛機,殲-15、殲-31等新型戰斗機鈦合金部件,有“中國激光3D打印帶頭人”稱號的王華明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于1月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21名有效候選人。6月8-13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從521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203位進入第二輪評審。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后,中國工程院委托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的主管部門組織對其材料進行了公示,并集中受理和認真處理了對候選人的投訴。10月下旬,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會議,經過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9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8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8人,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人,農業學部9人,醫藥衛生學部7人,工程管理學部6人。
王華明教授(資料圖)
王華明,四川瀘州人,1983年獲四川工業學院(西華大學)鑄造專業學士學位,1986年獲西安交通大學鑄造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礦山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院工作,同年獲德國“洪堡基金”赴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工作。
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首席科學家、國防科技工業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大型整體金屬構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型關鍵金屬構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1991年晉升副研究員、1995年晉升教授、1996年受聘博士生導師,是“國家杰青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國防973項目首席,北京高校教學名師。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首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航空報國金獎”一等獎等榮譽。
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指導兩名博士生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兼任北京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種加工分會和熱處理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從事“高性能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和“特種耐磨涂層激光表面工程”研究。發表SCI收錄論文130余篇、他引1800余次。2012年“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在王華明院士的公示材料中,其研制的金屬構件激光熔化沉積增材制造技術自2005年以來已在殲-15、運-20、殲-11B、殲-31、C919等7種飛機、東風XX等3種導彈、遙感24等2種衛星、FWS13等3種航空發動機和1型燃氣輪機等重點型號研制生產中工程應用并發揮關鍵作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