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近日在自媒體平臺發表了題為《OLED和激光電視 到底誰代表了電視的未來》的文章,以下是文章的具體內容。
12月9日,海信在北京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激光影院電視。
媒體是這樣報道的:一直以來,海信被視為ULED電視的倡導者,關于業界對彩電業ULED和OLED陣營的劃分,劉洪新表態,海信更愿意將彩電劃分為LED和激光電視兩個陣營。他還說,“海信從沒有排斥OLED,只是暫時不會去推技術與質量上還不成熟的產品?;蛟S三到五年后,只要時機成熟、消費者喜歡,海信就會全力推進OLED。”
在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幾乎無一例外發力OLED電視的時候,海信劍走偏鋒力推激光電視,令外界詫異不已。假如海信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么全世界的主流電視企業的選擇都錯了。你覺得這個可能性大嗎?
彩電行業普遍認為,激光電視屬于小眾產品,不可能像液晶電視、OLED電視那樣大規模進入消費者家庭。
“激光電視和常見的投影儀到底什么區別?”
對于大家普遍存在的疑問,技術專家是這樣解釋的:普通投影儀要掛很遠,激光電視可以放在電視柜上。
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二者差別不大。從媒體報道來看,海信也承認這一點。
正因為和投影儀差別不大,激光電視應用場景受到較大局限,必須在昏暗環境下觀看,如果你想取得較好的觀看效果,你看電視時還得拉上窗簾裝修效果圖)——顯然,這不符合大多數人看電視的習慣。
該專家說,“分辨率偏低,色彩不純正,觀看環境受限,是激光電視三大死穴”, 他舉了一個例子:激光電視分辨率是1080P,而高端液晶電視已經做到4K超高清。
有人是這樣評價激光電視的:如果激光電視代表了電視的未來,投影儀10年前就應該進入消費者的客廳。
這一結論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十幾年過去了,投影儀依然沒能走出會議室這個相對小眾的應用場景。
“為什么海信堅持拒絕進入OLED領域?”對于媒體普遍存在的疑問,海信是這么解釋的,“海信從沒有排斥OLED,只是我們不愿去推技術和質量還不成熟的產品,或許三到五年之后,只要消費者喜歡,海信也會全力推廣OLED。”
這是海信官方對OLED的表態。我們來分析看這句話的邏輯錯誤。
首先,從媒體公開報道看,全世界主流彩電企業僅有海信一家主推激光電視,這意味著激光電視要想成為主流電視產品十分困難。10年前,全球彩電老大松下也是這么推廣等離子的,等離子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大家都看到了。不幸的是,伴隨著等離子走向死亡的,是松下從全球彩電老大位置的跌落。今天,松下已經被擠出全球彩電前6名之外。
其次,一個不愿意參與OLED市場培育的企業,三至五年之后,市場怎么可能還有它的位置?難道讓全球的主流彩電企業坐等海信幡然醒悟嗎?
今年以來,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如LG、三星、創維、松下均已大規模、高強度挺進OLED領域,尤其三星,還曾一度對OLED搖擺不定。強勢企業集體發力,勢必大大提速OLED時代的到來。你可以想象一下三至五年之后全球彩電市場會是什么樣子?
直白地講,這正是我擔心一旦OLED時代到來海信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原因,從目前媒體報道看,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僅海信對OLED持對抗態度。
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被提起:為什么海信對激光電視如此情有獨鐘?一位同行企業人士一語道破天機:海信2007年紀進入激光電視領域,8年來在激光電視上投入甚多,現在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了。
原來如此!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年,液晶已經成為主流,銷量遠遠超過等離子,松下堅定地認為等離子代表了彩電發展方向,其實是因為在等離子上投入過大導致企業無法轉身。
海信拒絕OLED的理由之一是“產品不成熟”。我詢問了電視技術方面的專家,他認為,就成熟度而言,今天的激光電視尚不及OLED。他說:如果說今天的OLED產品成熟度相當于2011年的液晶,則激光電視產品成熟度和2009年時候的液晶差不多。
平心而論,海信做激光電視本身無可厚非,中國也有其他彩電企業推出相關產品,但大家都把激光電視作為“補充性”產品來定位,把寶全部押在激光電視上,僅有海信一家。
既然激光電視只能作為大屏幕電視的補充,當然只能當電視產品的配角,屬于開胃小吃,當大餐、正餐吃當然不行。
事實上,隨著壁紙電視(即超大屏幕OLED電視)時代的到來,真要做大屏幕、超大屏幕電視,也輪不到激光電視。
“我們認為未來的電視是LED和激光電視兩個陣營”,意味著海信將激光電視置于和OLED“你死我活”的位置上,在全球彩電企業風起云涌推廣OLED背景之下看,海信的做法顯得那么另類、格格不入。這種自斷后路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短見,將自己置于“自斷后路”的位置上,一旦OLED時代快速到來,則海信想轉身都難以自圓其說。
有趣的是,前不久業內曾傳出海信將于明年下半年推出OLED電視的消息,而今又傳出海信誓將激光電視進行到底的消息,可見其彩電戰略已陷入思維錯亂,折射出海信企業內部對到底該做什么有激烈的爭論。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兩大彩電企業之一,我祝福海信不會成為中國的“松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