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由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張乃豪教授(左)及蔡鉞博士(右)新創,研究歷時十年,去年三月在美國獲得專利。圖自香港《大公報》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浸會大學新創激光鑒定技術,利用激光誘導不同原子發光,可斷定古董及遺囑真偽,或可用于醫療及鉆石鑒定。研究團隊介紹,新技術比傳統技術精準度高100至1000倍,對古董的損壞為全球最低。團隊初創的公司即將與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合作,未來或應用于香港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新技術由浸大物理系張乃豪教授及蔡鉞博士新創,研究歷時十年,去年三月在美國獲得專利。與傳統激光技術相比,其靈敏度高出100至1000倍,分析后對對象造成的損壞可降到全球最低標準。張乃豪稱,全港只有他們團隊研究同類技術。
張乃豪介紹,傳統技術需用激光加熱藝術品表面令其發光,因此對藝術品的破損較大?,F有的激光誘導熒光技術雖更靈敏、破損較小,但只能測出單一物質,不能用于分析化學物質組成未知的藝術品。新技術加入了紫外線誘發“氣團”發光的步驟,彌補了以往兩種技術的不足。
過去五個月中,團隊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古董及藝術品的分析。例如曾用于分析宣墨,由于不同類型的墨都主要由碳元素構成,極難分辨,前人亦甚少研究。團隊發現新技術能鑒別出漆墨、油墨、松墨及高純度工業制墨,準確度高達九成四。宜興茶壺市價貴、贗品多,團隊又以私人收藏家的五個宜興紫砂壺為樣本,能準確鑒別出真品,甚至發現一個贗品的化學組成與另一日本產樣本相似,幫助收藏家回憶起贗品原是與日本產樣本在同一店鋪購買。
團隊對于新技術的應用前景相當樂觀。張乃豪稱,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藝術品市場,偽造品市場亦在擴大。新技術能提高靈敏度,對藝術品不造成明顯破損,分析成本與傳統技術接近,相信在兩至三年后能為私人收藏家及拍賣行提供高端鑒定服務,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由于新技術幾乎可分析一切平面或立體對象,張教授認為或可用于醫療分析、法律文件及鉆石的鑒定。團隊曾發現可百分百分辨出不同打印機碳粉,甚至分析出其覆蓋關系,可用于鑒定遺囑等法律文件的真偽,但仍需與港府部門洽談。他透露,法國一所大學曾用傳統激光技術探測化療藥物在肝臟的聚積位置,但精度不高,新技術或可提高位置精準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