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德國中小企業憑什么不怕“工業4.0”?
星之球科技 來源:自動化網2016-02-24
我要評論(0 )
在這個工業4.0越炒越熱,智能制造越來越流行的時代,很多人都認為,智能制造那都是大企業的事,中國的中小企業危矣。但是對于德國這樣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尚且...
在這個“工業4.0”越炒越熱,智能制造越來越流行的時代,很多人都認為,智能制造那都是大企業的事,中國的中小企業危矣。但是對于德國這樣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尚且極力提倡“工業4.0”,不怕中小企業陷入危機,為何中國的中小企業卻難以直面這股浪潮的沖擊?這或許與兩國中小企業的工業基礎、產業結構、專攻領域以及技術、人才的素養等各個方面分不開。
在德國,家族式的中小企業占了80%,這些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在致力于研究開發某一個產品或者專業,專注于某一個領域,精益求精地研究某一項產品技術,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享譽全球。他們是德國創新的主力軍,同時又有一批系統集成商,系統架構商,將這些產品和技術整合成一個裝置或系統,更有一些系統工程公司將這些系統按照客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提供一個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這種專業的元器件開發制造商、行業系統集成架構商和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就形成 了三位一體的市場結構,這又為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機械制造生產鏈體系打下良好基礎。
德國中小企業的負責人都集中精力研發新的產品、開拓新的市場,很少有人主動向記者提及上市、融資等。甚至對于外部資金的注入,出于不影響企業決策的考慮,他們都持謹慎態度。但是,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既沒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沉淀,更沒法在某一領域占據領先地位,在產品研發上投入相對較少,工業基礎遠遠比不上德國企業,因此在競爭中容易被淘汰,難以快速融合到“工業4.0”中。
德國是一個以機械行業為支柱的制造業大國,中國是一個以代加工為主的制造業大國,兩國在整個產業鏈中的位置完全不同。專注于價格競爭危險系數較低,附加值較高領域的德國企業,必然比處于制造業低端,以低附加值為主的中國企業更具競爭力。產業結構的不同,注定兩國中小企業在“工業4.0”時代所處的位置也不同。
德國推出“工業4.0”是對本國中小企業的保護和扶持,一旦“工業4.0”成為現實,中小企業全球化的過程更加容易,這些企業不需要在全球各地設立大型的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有價值的營銷網絡會更加容易;能夠更加迅速地在當地或者海外找到新的合作伙伴。當更多的平臺建立后,通過智能工廠和工具會提供更多產品的信息和數據,從而幫助這些中小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
其實,對于“工業4.0”,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中小企業都還處于觀望的狀態,但是站在這個風口浪尖,德國中小企業更具優勢,而國內企業必然會經歷一次陣痛,在優勢劣汰中經歷一次大調整。未來,中國的中小企業只有走高、精、尖之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