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一季度工業經濟數據分析:工業開局怎么看

    星之球科技 來源:自動化網2016-04-21 我要評論(0 )   

    核心提示  ■ 傳統行業增速減緩,高技術制造業等處于擴張狀態  ■ 工業資本邊際生產率低位徘徊,投資效益仍然不高 

     核心提示
      ■ 傳統行業增速減緩,高技術制造業等處于擴張狀態
      ■ 工業資本邊際生產率低位徘徊,投資效益仍然不高
      ■ 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必須由成本優勢轉換為技術創新以及品牌影響力
      國家統計局4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和7.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4和1.7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高于工業整體增速,這也延續了去年工業發展的特征。如何看待一季度工業形勢?工業轉型升級是否已進入“快車道”?
      1.看趨勢:工業生產緩中趨穩
      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比1—2月份提高1.4個百分點。環比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64%。
    “工業生產緩中趨穩。”——這是國家統計局在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時對于工業經濟的定調。
      所謂緩,就是說一季度5.8%的增速確實不快,甚至還低于去年全年6.1%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而所謂趨穩,是指增速從1—2月份的5.4%提高到3月份的6.8%,加快了1.4個百分點,用電量提高將近6個百分點,全社會貨運量提高將近4個百分點。
     
      增速數據只能證明過去,而企業的信心則代表著未來。
      3月份,制造業PMI為50.2%,比上月回升1.2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回到榮枯線以上,一些積極變化開始顯現。”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說,春節過后企業集中開工,以及近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制造業生產和市場有所回暖。同時,制造業進出口市場需求有所回升,重回擴張狀態。
      此外,3月份多項數據都呈現出“拐點”:
      ——生產指數為52.3%,比上月上升2.1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1.4%,比上月上升2.8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
      ——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2%,比上月上升2.8個百分點,是2014年10月以來首次升至臨界點以上。
      ——進口指數為50.1%,比上月提高4.3個百分點,是2013年12月以來的最高點。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年度報告(2015-2016)》認為,2016年我國工業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同時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穩中求進”仍然是工業發展的主旋律。預計2016年工業經濟增速可能會出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約為5%至6%。
      2.看結構:中高端制造業快速增長
      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和7.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4和1.7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2.1%和32.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1.7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高于工業整體增速,這也延續了去年工業發展的特征。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8%。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8%。而去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1%。
      “目前,我國要素投入結構逐漸由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向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傳統行業增速減緩,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等處于擴張狀態。二是原料和高能耗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呈下降趨勢,機械電子工業、高技術制造業的投資比重不斷上升。三是資源型產品進口明顯增加,出口產品中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幅表現顯著,先進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占整體工業出口交貨值的比重高達60%以上,“中國制造”逐漸向“中國質造”轉變。
     
      但是,中高端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并不能掩蓋傳統制造業的巨大壓力。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融資、環保等生產綜合成本持續上升,歐、美、日等發達市場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我國的傳統制造業受到雙重擠壓。
    從地區來看,3月份東部地區增加值同比增長7.3%,中部地區增長7.8%,西部地區增長8.0%,而東北地區則下降0.2%。地區工業增長的差異主要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東北地區以石油、煤炭、鋼鐵等為支柱產業,傳統產業增長乏力而轉型困難,新興產業發展不足。
      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50.5%,首次突破50%。而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則降為40.5%。這通常被認為是結構調整的一大特征。但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服務業占比擴大固然可貴,但在制造業占比縮小的過程中,不能有工業經濟過時的看法,反而要更加重視制造業的升級。
      3.看效率:邊際生產率波動較大
      今年前兩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億元,增長4.8%,改變了2015年全年工業利潤下降的局面。
      工業門類中,前兩個月采礦業虧損81.4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848.6億元,增長2%,而制造業則實現利潤總額7039.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9%。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工業效益處處長何平表示,除了受益于前期較低油價及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的石化行業,值得指出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利潤增長加快。1—2月份,因部分企業產品升級、智能化產品快速發展,帶動效益增長,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25%。
      “需要指出的是,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雖呈現一定增長,但與上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何平說,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企業庫存壓力仍然較大,應收賬款繼續上升。庫存和應收賬款偏高,增加資金運行成本,影響企業生產經營。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一項報告認為,與全社會資本邊際生產率相比,工業資本邊際生產率波動較大。自2009年大規模擴張投資計劃后,投資率連續多年維持在高位,而工業資本邊際生產率卻持續低位徘徊,投資效益不高。較高的投資率和較低的投資效率相矛盾,引發了諸多問題。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呂鐵表示,“十三五”時期,必須突出以創新促增長的意識,為工業經濟積極構筑新的增長動力,從根本上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中國工業體系已經高度完備的條件下,以動態效率提升彌補結構性配置效率提升空間下降的負面影響。大力培育與新的技術趨勢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術、高增長行業,形成新的產業增長動力,扶持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通過做大中間企業群體,夯實工業增長基礎。
      4.看發展:亟待塑造國際品牌影響力
      在德勤日前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與2010年、2013年一樣,中國再次被列為2016年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但是,由于經濟放緩、成本上升,加之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戰略,這項研究認為,到2020年,中國將被美國超越,下滑至第二名。
      近期使用外資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在中國利用外資中比重不斷下降。一季度,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80.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1.6%。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制造業在中國外資總量占比下降,但高端制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線大量轉移,但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大幅增加。相比之下,鋼鐵、水泥、造船等傳統制造業外資流入基本為零。這些都與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一致的。
      從我國對外投資來看,國際產能合作態勢良好。一季度流向制造業54億美元,增長125.9%,特別是對裝備制造業的投資為26.5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剛起步但增速極快,是對中國制造資本走出去的客觀判斷。
      傳統上,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在于成本優勢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在未來,這種競爭力必須轉換為技術創新以及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在2015“世界財富500強”中,中國入圍企業有106家,其中制造業企業已達56家。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品牌僅有31個,其中制造業品牌僅7個。兩榜對比,充分顯示出中國制造業企業已經足夠大,但還不夠強,尤其是世界級制造品牌缺乏的現狀。
      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的《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在解讀這一規劃時說,未來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提出標準化和質量提升的要求,推動中國裝備、技術、產品、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