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上海與工信部打造工業互聯網示范城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上海觀察2016-05-29 我要評論(0 )   

    導讀28日在上海臨港舉行的2016國際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同表示,將聯合將上海打造為工業互聯網國家級

     導讀
    28日在上海臨港舉行的2016國際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同表示,將聯合將上海打造為工業互聯網國家級示范城市。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之所以選擇上海作為工業互聯網示范城市,是由于上海在產業基礎、關鍵技術、生態體系等方面具備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比較優勢。
     
     
     
            上海正發力工業互聯網,開啟新一輪制造業革命。記者昨天從在上海舉行的2016國際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獲悉,上海正在抓緊制定《上海市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發力搶占工業互聯網這一制高點,謀求在全國奠定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引領地位。
     
      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從“消費互聯網”進入到“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上海率先提出創建全國工業互聯網示范城市。未來三年,上海將聚焦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六大重點產業,集聚集成方案商等三類服務資源,實施互聯互通改造等六大重點工程,著力打造一批標桿工廠,挖掘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建設一批實踐基地,推廣一批功能性服務平臺,培育一批系統集成和解決方案商,形成健全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把上海建設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城市。
     
      何為工業互聯網?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看來,它首先是網絡,實現了工業中不同環節、主體,比如機器、物品、工業控制系統、信息系統、消費者之間的連接。其次,工業互聯網也是平臺,通過云、大數據平臺實現對海量工業數據的集成、處理和分析;此外,工業互聯網也是工業發展中的一種新模式、新業態。
     
      工業互聯網在上海落地發展,不僅能夠助力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會對全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上海發展工業互聯網具備獨特的比較優勢。一方面,上海是全國主要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也是我國航空、汽車、電氣、機械等領域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工業基礎雄厚,擁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另一方面,上海信息化基礎位于全國前列,信息化發展指數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上海將在基地示范、資金支持、環境優化等方面為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供全面支撐保障。
     
      作為上海工業互聯網著重打造的載體和基地,臨港地區的智能制造、創新生態體系已經初步具備,中德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港地區已獲得國家級“新型工業化裝備產業示范基地”和“新型工業化航空產業示范基地”授牌,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工程機械、民用航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6+1”產業格局,在高端制造產業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臨港地區的下一個目標是,打造成為國內工業互聯網領域集關鍵技術、先進產業、典型應用等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創新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希望能成為國家特別是在上海地區的第一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區。
     
      按照初步設想,到2018年,臨港將打造3到5個工業互聯網的示范樣板工廠。據透露,目前包括三一重工、上海電氣、上海汽車等一系列的示范樣板工廠,都已在逐步推進中。
     
      同時,臨港也計劃開展10個工業互聯網典型試點項目,搭建2個配套的服務平臺,真正培育起一批能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統集成和解決方案服務商。
     
     
    產業化項目最多獎勵1個億 臨港智能制造要建四大生態圈
     
      
        5月28日消息:《上海臨港地區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方案》今天出爐。方案提出到2018年,要在臨港打造3個-5個工業互聯網示范樣板工廠,開展10個工業互聯網典型試點項目,搭建2個配套服務平臺,培育一批能夠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統集成和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以此為基礎,到2020年臨港將初步建成國際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兩大網絡先升級
     
      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已是當前全球產業發展大趨勢,工業互聯網更被認為是提升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目前,臨港地區的產業投入已超千億元,擁有雄厚的裝備制造業基礎。而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臨港首先要做的就是升級兩大網絡。
     
     
     
      一是升級改造公眾互聯網。臨港將超前考慮工業互聯網對網絡接入的需求,以5G網絡建設為契機,通過對臨港地區固定寬帶網絡和無線網絡的升級與建設,推動高帶寬虛擬專網、4G/5G、NGB-W的工業應用,滿足大規模工業設備接入、工業企業和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聯網需求,為臨港地區企業開展協同設計、協同制造、遠程產品服務等工業互聯網應用提供互聯互通的網絡基礎。
     
      二是升級改造企業網絡。臨港將對現有中航商發、上海電氣、上海汽車、中船三井、三一集團、外高橋海洋工程等骨干企業進行排摸,遴選若干家條件成熟企業試點建設工業互聯網樣板工廠,支持試點工廠應用工業以太網、工業光纖、NB-IoT、高端傳感器等新型網絡技術裝備,形成生產現場設備與IT系統、互聯網之間網絡連通、數據流通、業務聯通的生產模式,構建工廠透明化、智能化的信息物理系統(CPS),推廣符合未來工業互聯網發展方向的新型應用模式。
     
      在此基礎上,臨港將建設智能制造四大生態圈。一是創新園所生態圈,包括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工業4.0研究院等;二是功能平臺生態圈,包括工業云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平臺、工業互聯網實驗驗證平臺等;三是專業園區生態圈,包括機器人、新材料、民用航空、智能照明等產業主題園區,國家級或上海市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四是示范工程生態圈,包括智能制造樣板工廠,關鍵零部件企業等。
     
      產業獎勵扶持力度大
     
      臨港地區推進國際智能制造中心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一環。對此項工作,臨港“不惜血本”。
     
      目前,臨港地區國際智能制造中心建設方案及相關政策已經發布,包括24條行動方案與10條配套政策。臨港地區不僅設立了規模為5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引導基金,對智能制造平臺、智能制造企業的獎勵扶持力度也非常給力。
     
      按規定,臨港對于支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補貼額度從500萬元至1億元不等。其中最高一項不超過1億元的補貼,用于對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的扶持,達到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要求的,按照企業投資額的10%-30%給予扶持,最多1億元;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廠建設,符合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標準,按投資額的30%給予扶持,最多1000萬元;支持智能裝備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和并購品牌,對并購國內外高端品牌的,按合并后并購金額的10%給予補貼,最多1000萬元。
     
      對于智能制造平臺建設的扶持,臨港也開出了“高價”,最多5000萬元的補貼用于支持智能制造平臺的建設——在臨港建設的智能制造領域國家和市級重點實驗室、檢測檢驗平臺、工程技術中心、工業數據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展示體驗平臺等,按平臺投資額的10%-30%給予扶持,最多5000萬元;對實際租用的辦公用房、物業、網絡等軟硬件設施給予100%補貼,每年最多500萬元。
     
      實施多項政策招攬人才
     
      除了資金扶持,臨港地區也著力強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今年開始陸續實施。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未來的臨港將是一座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現代城市。臨港將打造“雙創驛站”,為國內外優秀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
     
      首先是依托居住證加分、居轉戶、直接落戶等制度,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啟動臨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計劃,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激勵、管理等相關制度。
     
      其次,臨港地區將形成更加多層次的人才體系,以重大項目、產業聯盟為載體,引進一批智能制造領域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加大本土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力度,支持智能制造龍頭企業與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實訓基地。
     
      三是營造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引進一批國際高端醫療機構、教育機構、保險機構,建設一批高品質的服務設施和生態住宅,滿足多層次的生活需求。(來源:上海觀察 王志彥)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