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人工智能和激光掃描幫助失明者避開路面障礙

    星之球科技 來源:雷鋒網2016-06-01 我要評論(0 )   

    研究人員和各個企業多年來一直努力發明各種裝置,幫助視力障礙人士避開路面上的障礙,例如桌子椅子。許多類似設備利用超聲波傳感器來監測障礙物。

            研究人員和各個企業多年來一直努力發明各種裝置,幫助視力障礙人士避開路面上的障礙,例如桌子椅子。許多類似設備利用超聲波傳感器來監測障礙物。掛在脖子上的Pathsounder項目已經停止,另外還有笨重的NavBelt是系在腰上使用,以及帶有輪子的GuideCane,都是類似的例子。
      不過,還有另一種暗藏在腳下的障礙——路面上那些微小的坑洼、臺階、路緣線或者斷層,都可能會讓步行者絆倒,或者讓輪椅突然傾倒。對于這些細微的路面障礙,大部分高科技監測系統都沒什么辦法。
      “對于這些不向外突出的障礙物,我們還不知道有什么監測設備比較好用。”Elaine Wong說,她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電子工程師。
      在兩家非盈利合作機構以及Ian Potter基金的幫助下,Wong制造了一個監測系統原型,利用了一個攝像頭和激光來監測地面的坑洼等其他路面障礙。該系統結合了圖像處理與機器學習,來分析用戶周圍的環境,在用戶走動過程中提供聲音指引。Wong上周在馬來西亞舉行的IEEE國際通信大會上呈現了她的作品。項目仍在進行中。目前,她的原型經過了3項小型測試,共使用了15個坑洼,原型能夠正確識別至少90%的坑洼。
      為了讓系統真正發揮作用,她還需要在更多的測試中確認原型的能力,進一步提升系統精度。她希望調試機器學習算法的參數或者調整激光像素。她還需要創建一個實時版本的系統,因為目前測試中的圖像處理是離線完成的。最后,她使用的激光只能在黑暗環境中使用,因此她還希望在接下來的版本中使用其他的激光。
      Wong分別測試了兩種激光模式作為監測方式,一種是投射一個激光網格,另一種以十字的形狀投射。激光掃描用戶面前的路面并返回設備時,系統會記錄激光的強度。如果路面平整,激光會以完整的強度值返回,告訴用戶這是一個平整的路面,例如人行道。但是如果激光由于路面坑洞必須傳輸更遠的距離,模式中的這個部分就會比較微弱。
      系統中的相機(目前是一個HD模式的GoPro相機)以15幀每秒記錄激光模式。為了解讀這些圖像,Wong使用了機器學習與圖像處理。她開發了可以發現激光模式中異常情況的算法,并將激光光點標記為一個坑洼。此時,系統會說“發現坑洼”。(她考慮過使用震動來提示用戶,但是認為讓系統大聲說出來是最方便的辦法。)十字模式的分析比網格模式更能帶來高精度的結果。
      Wong的目標是最終開發一個方便使用、價格便宜的路面障礙監測系統。“你希望系統可以快、可以小、并且復雜度低。”她說。
      她的第一個版本設計是綁在步行者身上,或者綁在輪椅上,因為許多視力障礙人士依靠這些設備,而要使用導盲犬或拐杖發現障礙是比較難的。
      在她看來,類似設備的潛在市場很大——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全球視力障礙人士大約有二億八千五百萬人。不過,Wong心里最關心的是一個特殊用戶——她的兒子生來便失明。她說:“希望這項產品真正實現的時候,他會為我感到驕傲。”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掃描失明障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