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德國媒體都不無醋意的寫道,在這個位置上,去年是大眾,前年是空中巴士,而再前面,是谷歌。現在,在最中央的6號展廳,屬于它的主賓叫阿里巴巴。
但是,德國人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自豪感,“工業4.0將幫助中國提高25%-30%的生產率,2045年中國將擁有和美國,德國,日本一樣的生產能效和產品質量”,一位熟悉中德兩國經濟情勢的媒體人士寫道,“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中美兩國的工業體系量級都在3萬億美元量級。這個市場的數字信息化過程中,中國將和德國一道站在最好的世紀開端。”
2015年,CeBIT展會的主題口號是:D!conomy。移動性,社交化,大數據,云計算等等這些曾經新潮時尚的詞語紛紛往后站,“數字為始,經濟為主”,這個口號的內涵是:不是實體經濟要互聯網標志化,而是互聯網必須深入實體經濟內部。
在中國,它有個新的名字叫“互聯網+”
近期很多來德國訪問的中國企業都在關注工業4.0這個概念,不管是官員還是企業高管都非常想明白:工業4.0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革命?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國家,德國人終于在自己最弱的市場概念推廣上扳下一城,西門子和SAP這兩家企業在這個領域不遺余力的推廣試驗,試圖在信息科技層面更多的與中國這個最大的信息產業市場國合作創新。
在德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會想到去創業。絕大多數最優秀的人,想得都是如何優雅舒適的呆在“體制內”。只不過這個體制內,指的并非是光宗耀祖的皇糧古制,而是在德國積累多年互相依存的大工業全景生產與科研系統。
如果我們比較德國與美國的互聯網及工業生態圈,會發現表面上德國的信息產業雖然沒有美國那么風光無限創新不斷,但其實質更接地氣更注重與傳統產業的結合。
所以最實際的選擇就是,美國IT名校畢業生去的都是硅谷的谷歌臉書,而德國最好的信息學精英喜歡去的卻是寶馬奔馳這樣的大公司,參與的是汽車電子化智能停車系統這樣的具備充分工業色彩的項目。
這樣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大數據和車聯網應該帶給我們的生活改變。而這,與勤勞富裕的中國互聯網精英們的思路迥乎不同。這里人們更關注的是入口,是轉化率,是流量導入。
昨天剛剛獲得2000萬美金的E洗車就是明證,雖然他們也號稱是車聯網概念,但他們提供的是用戶利用互聯網預約洗車和上門服務,然后試圖抓住入口擠入汽車后服務市場去賣輪胎賣配件。
E洗車這種創新在德國很難獲得資本青睞,且不說這種邏輯是否能被認可為創新,從實際出發,德國每個加油站都可提供洗車,城市配備很多大型洗車站且都是自動化洗車流轉線,大多有電話有網站無需排隊方便便宜,更重要的是,上門洗車這種個性化的行為太浪費水不利于環保回收且效率低下。
如果資本把錢投到這里,表面上看紅火了一堆年輕人的雄心勃勃,實際上對社會資源整體造成極大的浪費。
對比德國我們再看中國,為什么出現這么多風生水起的互聯網企業,原因很簡單:傳統產業缺位互聯網,整個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資源緊張和生活習慣扭曲: CeBIT的網站大數據告訴所有德國人,83%的中國年輕人鐘愛網上聊天,每周要在網上購物8.4次。
大環境的乏善可陳,巨大的市場規模效應,吃喝拉撒的剛性需求,造就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繁榮。但是這無形之中也反映出了在后工業時代中國互聯網發展將要走入的困境:極度缺乏對工業和社會進行數字改造的誠意和能力。
但即使在德國這樣號稱互聯網與工業結合的非常好的國家,長久以來也存在這樣的抱怨:不懂醫院看病流程的IT專家設計的云處方病例分享系統就是不給力,不明白交通管制要點的城市信號燈系統很難奏效。IT專家們總是一臉無辜的看著暴跳如雷的客戶項目經理:愛莫能助,我只是個碼農。
但是隨著工業4.0 這個概念的推廣,傳統工業系統支配下的德國社會已經達成共識:真正的互聯網精神,不應該是IT和互聯網界人士強加給社會普通人士的投機誘餌,而應該是互聯網工具化后的全景滲透和數字經濟引導。
換句話說,正如英語在歐洲已經不算是外語而是商務語一樣,互聯網+時代下的情景實現只有一條路:不是傳統工業的人才去學習四不像的互聯網,而是互聯網的從業者們,你們必須懂點傳統工業流程,你們必須主動去服務傳統業界。很多時候,虛無的概念炒作和投資無法實用不是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而是互聯網的人們已經無法再懂工業化。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無需刻意拔高德國這個僅僅相當于云南省大小的國家的危機感,但更需要人們體會的是,完善的工業結構使得德國的經濟發展具備了超越美國的互聯網結合基礎,至少在能源領域的確傲視天下——能源互聯網在德國已經端倪必現,而對此,BAT可能還聞所未聞。
無論如何,歷史將會證明,近年不僅會作為“互聯網+”時代落地開花的初始之年,更可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互聯網精神消散仙去的時代。全球化的世界需要一場更為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大戲上演,為此淺顯的互聯網思維只能自我埋葬,因為它的墓志銘上只能容下這幾個字:我們已無處不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