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上崗的機器人這個消息本身真假還未可知,因為內容里有太多的“傳”與“稱”,但新聞出來了,總會有一些信息值得玩味。
首先,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嘉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除了某些零部件,如伺服電機和減速器,這些機器人基本都是富士康自家生產的。
雖然信息有限,但可以看出,作為制造業代工巨頭的富士康,其生產制造機器人的技術卻并不充分。當然,對比之下,國內的美的、格力,甚至作為四大家之一的庫卡,也同樣不具備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完全能力。啊,原來機器人也都是“組裝機”啊,再體面點,或許也不過是OEM吧。
其次,戴嘉鵬還稱,除了自主制造機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購其他機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還計劃生產醫用機器人。
這點和美的的收購動作頗為相似,也透露出制造業巨頭的野心。現在,隨著工業4.0的推進,“自動化行業正在消失”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即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巨頭企業,正不斷向上游的裝備制造和自動化領域滲透。他們不僅想實現“機器換人”,還想實現“機器人換機器和人”,而機器人產業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規模。
再次,新聞依舊提到了機器換人的結果,在昆山工廠,富士康已削減6萬名員工。
這是不折不扣的老新聞,機器換人的確可以帶來巨大的生產效益,但“機器換人”帶來的社會問題卻不可忽略。富士康本身成為輿論焦點,莫過于“連跳事件”。很明顯,“機器換人”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機器換人”帶來的失業潮顯然是社會難以承受的,這也正是2015年底,鄭州人社局為富士康發放穩崗補貼的原因所在。在坊間,富士康似乎還在推行內部推薦用工,或許是想通過強關系來為機械化生產下的工人減壓吧!

最后,說說百萬機器人計劃,據稱,富士康將部署100萬臺Foxbot機器人工廠當中。此次為了加快iPhone的組裝,還有應對日本任天堂的新主機NX,才在四個廠區上崗了4萬臺機器人。戴嘉鵬還表示,當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產1萬臺機器人,如此說來富士康要實現百萬機器人計劃似乎還有待時日。
富士康推動“機器換人”的動力,除了所謂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外,實質上還是來自于利潤,近年來富士康的財報已經說明問題,富士康一方面要應對訂單壓力,一方面要應對人口紅利。為此,富士康早已開始兩條腿走路,一邊繼續加大機器人的投入使用進行“機器換人”,一邊開始將工廠遷出大陸,開向人工成本更低廉的地區。
富士康的動作也是制造業發展趨勢的縮寫,他開始切入自動化領域,以開辟新的市場(也讓自己“笑”得更自然),他開始遷移生產基地,以攫取新的人口紅利,他繼續深化自動化改造,通過“機器換人”以立足未來。
機器人是自動化產業最重要的發展領域,但即使是富士康、格力、美的,甚至是庫卡,也并不具備完全的生產能力。可以說機器人產業依舊是個開放開闊的市場,依舊存在著非常多的機遇,尤其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尋求替代產品的市場空間就足夠巨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