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16年中國智造業年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2016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調研報告》發布。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智能制造走了不到30%的路程,到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將能夠走過超過50%的路程,2035年走過70%的路程。
據報告顯示,我國制造業正從嵌入全球產業鏈,向構建國家價值鏈、引領全球價值鏈的目標邁進過程中。目前,我國智能制造已開始呈現出多線并進的發展趨勢,項目已覆蓋23個行業,裝備制造是我國智能制造業的重點扶持行業。
相較于傳統制造業主要依次從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發展起來,新的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是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處于齊頭并進的態勢。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傳統制造業和智能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都較為明顯。
過去中國制造業的迅速增長得益于城鎮化以及人口紅利,另外中國本身就是強大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并且擁有比周邊其他國家更好的基礎設施。過去十多年,中國制造業也抓住了中產階層興起的機遇,借助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已從最初的生產廉價商品為主,發展到建成完整的產業鏈。
其實,據2016年上半年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顯示,2016年中國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中國當前的制造業規模非常大,2010年就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第一。按照聯合國統計,500多個產品中,220個產品中國的規模全球第一。從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來看,中國近幾年進步很快。不過,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經濟放緩有可能會進一步持續。報告認為,由于需求下降引起工業活動不斷下滑,進而導致工廠產能過剩。中國汽車行業目前產能利用率,從2009年的100%下降至70%,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7年的41%下降到2014年的36%,其中大部分轉向了服務業。
正因為人口紅利已經漸漸遠去,過去十年,國內勞動力成本一直在增長。2005年-2015年,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年復合增長率達16%。由于擔心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正將生產轉移至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或者遷回本國。
很顯然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任務仍然非常繁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制造業的核心在與“怎樣生產”,即智能制造的產業鏈分布特征。報告顯示,未來全產業鏈競爭將成為一種趨勢,而“波浪曲線”將取代“微笑曲線”,因為通過智能制造系統(IMS)能做到分布式的系統生產。目前來說,我國還亟需智能制造系統提供商。
目前,美國“再工業化”、歐盟“新工業革命”、日本“重振戰略制造業”以及德國“工業4.0”等戰略都在積極實施中,我國也為此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工業又回到全球各國視野,成為全球各國重新角逐大國影響力的重要支點。此外,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都把產業公地體系當做戰略舉措。
據介紹,產業公地是一系列能夠對多個產業的創新提供支持的技術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集合。它具有溢出效應、網絡效應和孵化加速效應。目前,我國基本已形成以北京、廣州、深圳、蘇州等地的相對豐富的產業公地體系。未來仍應通過發展企業實驗平臺、開放式人力資本體系、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投資來培育我國產業公地的核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