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10日在山東濟南召開,會議圍繞“中國制造2025”牽手“德國工業4.0”,在機器人[0.73% 資金 研報]和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加強國際交流等方面展開研討,并互求“合伙人”。
在展演現場,由山東優寶特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機器狗吸引了數百名觀眾駐足。該公司的創始人范永向記者做了演示,“它可走可跑可翻滾,還可以四足騰空,其運動系統在國際上較為先進。”范永說,海內外高校和企業對這項研發需求逐漸增多,希望尋求到合作伙伴,共同將該項目產業化。
“仿生蝴蝶的亮點在于人造昆蟲的小型化、超輕量結構,以及集體中的協調飛行行為。在30克的重量范圍內,集中了整個控制器、智能馬達、包括傳感器以及無線通訊技術。”德國費斯托(FESTO)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展演現場為“粉絲們”介紹著該公司產品,“仿生蝴蝶的自動化集成度高,這種應用在工廠設備之間進行網絡互連、協同操作,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展演現場,可走可跑可翻滾,還可以四足騰空的機器狗吸引了現場數百名觀眾駐足。
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與德國工業4.0非常契合。德國德累斯敦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科學助理約恩·施瓦茨演講中表示,中國在經濟、科學、環境等領域面臨諸多持續發展機會,在水、食品安全、環境建設等方面合作空間大。“中國關注能源供應、交通改善、農業、環境等項目,中國市場十分重要,弗勞恩霍夫可以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約恩·施瓦茨說,當前中國在視覺和語音識別技術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而德國工業機器人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領域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兩國之間可以更好地形成互補性。把德國的技術轉移到中國,然后在中國進行適應式的發展。“中國有很多優秀科技合作伙伴,德國科學部和教育部跟中國有很多合作意向,這為兩國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德國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哈拉德·韋德威士卡(HaraldWedwitschka)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研究中心主要針對農作物肥料、秸稈、城市生活垃圾再處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山東農業發達,希望與山東各高校在生物沼氣、垃圾處理等方面進行科研合作,用生物能代替傳統能源,并期待有項目落地。
德國費斯托(FESTO)公司工作人員在展演現場為“粉絲們”介紹著該公司研發的仿生蝴蝶。
中國占據了全球制造產業20%的份額,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大國,當前產業革命與中國加快經濟發展的方式正在形成歷史性的交匯,全球制造格局面臨重大調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的工業4.0展示了中德兩國制造行業在整個可持續發展經濟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和德國兩個市場里,智能制造領域的需求巨大,須要立足于本國的優勢,優勢互補一起合作。
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會期兩天,中國智能制造企業創新產品設計大賽路演、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中德合作項目簽約儀式等也將相繼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