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華為為什么沒有冬天?企業過冬的六大啟示

    星之球科技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2016-12-08 我要評論(0 )   

    最近這一年來,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很多人給出了消極的言論。在我國GDP增速放緩的時候,一些企業倍感“寒冷”,大家覺得,經濟發展的“冬天”來到了。在這樣一...

    導讀
    最近這一年來,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很多人給出了消極的言論。在我國GDP增速放緩的時候,一些企業倍感“寒冷”,大家覺得,經濟發展的“冬天”來到了。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企業如何過冬,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事實上,對我們企業的生存環境來說,似乎也未曾有過溫暖的春天。那么,華為又是怎么度過寒冬的呢?
     
    華為歷史上的幾次“冬天”
     
    對于華為來講,他創業的過程也是異常艱辛的,并且從創業伊始,這種艱辛就常伴其左右。任正非注冊華為的時候,正遭遇了人生兩大變故:首先,他因故離開了國有企業,隨后,婚姻也走到了盡頭。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不僅要獨自撫養一雙兒女,并且,作為家中的老大,他還要承擔老人的贍養義務,還要照顧好自己的六個弟弟妹妹。
     
    在后來的成長歷程中,華為也有過不得已拆借貸款的狼狽,更有發不出工資的尷尬。老華為人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當年任正非頻繁地給大家加工資,但是領到手里的卻往往只是“白條”。
     
    所以,大多數企業在創業期所經歷的一切都能夠證明,創業初期艱難突破的過程,其實正是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
     
    ☆    《勞動合同法》帶來的沖擊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為華為以及很多民營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外界認為,華為當年打響了“反對勞動合同法的第一槍”,其實真正打響這一槍的是央視。當時,中央電視臺率先與1800人解除了勞動合同,然而,到處都在查華為。從深圳市到廣東省,甚至是高層領導人也專門為此做出了批示,要求查清華為。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危機,如果換成別的企業,就有可能一蹶不振。
     
    ☆    員工意外死亡事故的輿論打壓
     
    華為地處深圳。在觀瀾高速上,有一座橋,因橋西是富士康,橋東是華為而聞名于世。當年,這兩家企業出名的原因之一,幾乎都來自于負面新聞,有些內容至今仍然能夠在網上搜索到。一時間,華為幾乎成為了人間地獄,各種負面輿論蜂擁而來。
     
    ☆    競爭對手的圍攻打擊
     
    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國外。有一年,對方在春節前將華為告上法庭,欲置華為于死地。而華為高管在赴美應訴之前,任總下達的“死命令”卻只有一句話:“要學韓信能忍跨下之辱,但是,你們要站著回來。”最終,華為并沒有倒下,在重重的阻力之下,華為不但沒有被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之中,反而成就了今天的崛起。
     
    ☆    國際化道路上的悲壯艱難
     
    應該說,當年的華為,是抱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壯,踏上國際市場的開掘之旅的;是帶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的決心,去海外拼殺的。為什么?因為,國際化之路一旦失敗,國際市場沒有打開,華為人無功而返,退出海外市場,那就意味著,大量資本與人力投入血本無歸,公司未來必將毀于一旦。這是一個企業無法承受的重量,也是千千萬萬華為人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    最著名的危機:千禧年的IT泡沫
     
    華為另外一次著名危機是千禧年的IT泡沫的嚴峻挑戰,這個“冬天”確實很“寒冷”。
     
    1.市場低迷,訂單萎縮,公司銷售收入首次出現負增長
     
    在市場低迷的條件下,在行業和全球都面臨經濟寒冬的時候,華為也不能獨善其身,并一度出現了銷售收入的負增長。盡管這是唯一一次負增長,但是,一向成績斐然的公司,很難忍受突然間的下跌,這對高層及普通員工來講,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2.高管與員工大量流失
     
    那么,從高速成長中突然跌落,這是很多年輕人沒有想到過,也沒有遇到過的挫折。一時間,華為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離職是正常現象,不離職倒顯得不正常了。人心浮動、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很多人身還在,心已遠,可謂“精神離職”。更有甚者,在同一時間段,副總裁級別的就走了七八個。更有員工攜公司知識產權外出創業的事情發生,并且絕非個案。
     
    一時間,外部輿論更加推波助瀾,以為華為要倒下了。
     
    3.技術制式的迷惑
     
    華為也曾經為選擇何種技術制式,到底是CDMA,還是WCDMA,倍感煎熬。在市場、政策、技術力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對未來的每一次選擇,顯然考驗著高層領導的智慧、決心和意志。
     
    4.親人離世,健康堪憂
     
    1999年,任總的父親因為意外離世;2001年元月,任總的母親也因車禍也永遠離開了他。當時,老母親身上只有10幾塊錢,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最后警方是按照無名氏進行處理的。
     
    當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同一個階段,再強大的內心,也總有他所承受不了的“最后一根稻草”。任總處在內憂外患的旋渦之中,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的健康出現了問題,糖尿病、高血壓、頸椎病、抑郁等接踵而來。與此同時,華為……身邊的親友都以為,他要被打垮了。
     
    所以我們說,其實華為一直在和冬天相伴,而絕不是在春天溫暖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
     
    華為如何練就一身“過冬”本領
     
    面對這些毀滅性的打擊,華為要怎樣逆境重生呢?任總做出了哪些思考,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呢?
     
    ☆    華為的自動降薪機制
     
    很多公司,一旦出現負增長,首先想到的是裁員,是從員工開始降薪。而在華為,降薪是從干部開始的。
     
    2003年4月,因為沒有完成上一年銷售目標,以任正非為首的、總監級以上的高層領導中,有454位主動申請降薪10%,而華為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最終批準了362人,其余92人未獲批準。
     
    華為《基本法》中指出: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期,以及事業成長暫時受挫階段,或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啟動自動降薪制度。避免過度裁員與人才流失,確保公司渡過難關。
     
    到目前為止,華為的自動降薪機制大約啟動多次,這是華為應對“凜冬”的權宜之計,也是保存實力的最佳方案。
     
    ☆    形成充滿危機意識的群體
     
    泰坦尼克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海的,但是它最終成為了“世紀沉船”。所以,任正非說:“十年來,我每天都在思考失敗,卻對成功視而不見。對我而言,并沒有什么榮譽感和自豪感,隨時相伴左右的,是對未來深深的危機意識。”
     
    任正非的危機意識并非空穴來風,他是建立在對未來的科學判斷和對自身清晰的認識之上的危機感。因此,在1999年的時候,他敏銳地意識到,冬天即將到來。于是從2001年開始,任正非不斷通過內部的講話或者文章進行預警:
     
    1.《華為的冬天》;
    2.《迎接挑戰,苦練內功,迎接春天的到來》;
    3.《活下去,是華為的硬道理》;
    4.《收緊核心,放開周邊》;
    5.《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
    6.《北國之春》;
    7.《在平和理理性中存活》等等。
     
    事實證明,在2002年-2003年之間,冬天確實來到了。而通過任正非不斷地強化、預警,為華為指明了正確的道路。通過不斷強化管理、增強“體質”,最終使華為安然渡過了冬天的嚴寒。
     
    所以,做為一個好的企業家,需要有“違背人性”的一面。當企業發展得順風順水之時,企業家要居安思危,不能喜形于色,否則屬下全部都會得意忘形;而在企業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企業家卻要表現出非凡的信心,否則整個員工士氣將會受到巨大打擊。
     
    但是,在企業當中,僅僅有企業家一個人的危機意識還遠遠不夠,如何讓員工充滿危機感,讓公司上下形成共識,能夠為一個共同目標去努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因此,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企業,首先得益于任正非是一個充滿危機感的人。是任總不斷通過講話、報告和文章,將危機意識傳遞到公司的全體員工,從而形成了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群體。
     
    ☆    向日本企業學習過冬的經驗
     
    2001年,任總去了一趟日本。他去日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母親去世的打擊,抑郁癥使他陷入到一種身心俱疲的狀態,希望借日本之行修復創傷;另外,他在《北國之春》一文中開頭寫道:“在櫻花盛開,春光明媚的時節,我們踏上了日本的國土。這次東瀛之行,不是來感受異國春天氣息、欣賞漫山遍野的櫻花的,而是為了學習渡過冬天的經驗”。
     
    當我們一行來到松下公司的時候,看到到處都是一艘大船即將撞上冰山的宣傳畫。它在下面有一行日文:“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任總當時非常感慨,他說,“企業能有這種心態,就不會有度不過去的冬天。”
     
    任總在《北國之春》中還發表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說,“什么是成功?是要像日本的松下、豐田那些企業一樣,歷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華為并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盡管這次日本之行僅有短短七天,但是,過與松下、與NEC,與日本的企業家與學者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但看到了榜樣的力量,更堅定了信心,相信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來到。華為趁著冬天養精蓄銳,加強內部改造,就一定能夠在低谷中砥礪前行,和日本企業一道渡過嚴冬。我們定會迎來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春天,并最終迎來事業的再一次高峰。
     
    ☆    尋找新的戰略生存空間
     
    在積極過冬,加強內部改造的同時,任正非也清晰地意識到,既然這塊“地”的糧食減產了,那就必須要為公司尋找新的產糧地。
     
    今年,華為又派出了2000名研發人員到海外去。這批研發人員,都是有著15-20年工齡的中青年員工,他們大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一代”,卻仍然能夠義無反顧。什么是文化?這就是文化。
     
    所以,遇到冬天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應對。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所以,為了應對局部的,或者是階段性的冬天,華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國際化布局,并加快步伐,征戰海外市場。
     
    企業過冬的六大啟示
     
    ☆    任正非: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首先應當說,還是危機意識使華為得到了平穩過渡。任總悟到,創業難、守成難,但是,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惶不可終日者才能生存,唯有怕死的人才能長壽。
     
    但我們看到的是,到處都是不怕死的人與企業,不怕死的人就愛折騰。常在河邊走,難免要濕鞋。很多不可一世的中國企業更像螃蟹,得意時橫行霸道,一紅就死!而華為從創業開始,就處于一種“惶”者的狀態之中,就充滿了危機意識,這是華為崛起無法繞開的“階梯”。
     
    ☆    格魯夫:唯有偏執狂才能成功
     
    格魯夫說,唯有偏執狂才能成功。什么是偏執?它不是機會主議,而是死抗、是堅守、是執著。
     
    ☆    松下幸之助:下雨打傘
     
    一名記者在采訪松下幸之助的時候問,“松下有什么成功的密秘?”老松下說,“沒有。”“那么,你們有什么成功經驗?”“沒有。”記者說,那您總得有些心得吧?他說,“我只有四個字:下雨打傘。”
     
    對這句話,我理解為:按照內在的規律辦事。企業的發展與成功,一定有其內在的規律。遵循這種規律,打造一個強大的,能夠遮風擋雨的傘,才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企業,為企業成長保駕護航。
     
    ☆    朱升:高筑墻,廣征糧,緩稱王
     
    朱升是朱元璋的謀士,在朱元璋準備開創一項新的事業之時,他給出的計謀就是:高筑墻、廣征糧、緩稱王。這可以稱之為古人保存實力、應對冬天的智慧,它同時也適用于今天處于困境中的所有企業。
     
    ☆    李冰父子:深淘灘,低作堰;逢正抽心,遇彎裁角
     
    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的基本原則,就是深淘灘,低作堰;逢正抽心、遇彎裁角。
     
    任總有專門文章論述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意味變化,意味著敢于“革自己的命”,擅于挖掘自身潛力;低作堰則警告大家,不要形成封閉的山寨,不吃獨食,要抱團取暖,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合作者等等進行利益的分享,要向管理要效益。
     
    逢正抽心是指,河道是正的,要挖,但不能挖太深,太深水流則太急。也不能太淺,這里面有一個“度”的問題。放在企業的語境里,就可以當成一項KPI指標,即人均效率,企業要保證人均效率不下降。人均效率就是構建企業都江堰的“臥鐵”。
     
    所以任正非說,他在華為只負責三件事,方向、節奏、人均效率。許多公司一發展就大量招人,一遇到風波就裁員,這是在折騰、在消耗。正確的做法是,要緊緊盯住人均效率,只要人均效率得以提高,公司就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而遇彎裁角,則是要確保企業堅守主航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這是抗日軍政大學的題詞,它明確地告訴我們,組織方向不能錯。方向錯了,一切皆錯;跑得越快,離目標就會越遠。
     
    而'毛澤'東所提出的,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也正是華為人今天的奮斗精神,是華為以奮斗者為本價值體系的一種基礎。
     
    同樣,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也適用于現在的時代。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確定時代,不能固守舊的戰略戰術,要依據環境做出調整。
     
    所以事實上,前面所談到的內容,就是華為在冬天做出的思考。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