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中文網報道,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服務商。該公司以蘋果的iPhone為中心,通過在中國大陸受托生產知名企業的產品而發展成為巨型企業,此前還收購了夏普,可以說是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代表性企業。
報道稱,隨著中國人工費的暴漲,蘋果和鴻海轉變了生產向中國一邊倒的情況,正在向巴西和印度等拓展工廠。順著這股趨勢,此前偶爾也出現了會向美國移轉生產的消息,但在美國生產的話成本會大幅上漲,因此最終也沒有做出最終決定。不過,如果對中國產品征收高關稅的話,向美國移轉生產就可能不再是句空話了。
即使不被征收高關稅,中國產品似乎也漸漸在美國喪失競爭力。從2015年起,中國媒體就多次刊登一篇題為《中國制造正從美國市場里消失》的文章。文章介紹稱,在美國購買了7件耐克、阿迪等運動品牌的服裝,其中只有一件為中國制造。
這篇報道中附上了所購產品標簽的照片,上面記載的產地分別為越南、印度尼西亞、埃及、孟加拉國、泰國和中國。還提到了松下和三星電子等電子產品企業撤離中國的情況。
中國的增長引擎從出口轉為擴大內需
大量生產廉價產品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國“世界工廠”形象在進入本世紀后形成,不過,這一依賴出口的結構受到了2008年雷曼危機的沖擊,由于發達國家經濟衰退,中國的出口出現下滑。中國政府出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中國經濟逐漸轉變為由內需拉動增長的結構。
即使美國經濟呈現復蘇,中國的出口也難以再像過去那樣大幅增長。其原因是受人民幣升值和進一步擴大內需政策的影響,以人工費為首,生產成本大幅上漲。雖然人民幣與2015年秋季相比貶值了約6%,但10月份的出口額仍同比下滑7.3%,表現低迷。預計2016年的年出口額將連續2年同比減少。
曾經達到GDP總值30%左右的出口持續逐年下滑,2016年可能跌破20%。這似乎反映出僅依靠人民幣小幅貶值已難以恢復出口的競爭力。如果美國下任總統特朗普真的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蘋果和鴻海恐怕將不得不把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
這樣的話,估計中國企業也將通過海外生產和海外投資來尋找活路。僅僅10年時間中國就開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投資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