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賽百斬獲2016年中國行業信息化評選5項大獎
作為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全資子公司,華工賽百是國內領先的以追溯系統為核心業務的數據服務商,成立十多年,在追溯行業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先后承擔多項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國家商務部、國家科技部、中國質檢總局、東湖高新區等政府部門支持的重點項目,參與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華工賽百的客戶遍及汽車零配件、食品、藥品、3C產品、倉儲物流、政府等眾多行業和部門。
但這一切,在華工賽百總經理楊肖眼中,還遠遠不夠。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
2013年7月,楊肖任職華工賽百總經理,短短的三年時間,就帶領著華工賽百干了幾件大事。
一、是華工賽百牽頭起草了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在汽配行業有《同質配件追溯體系》標準,還參與起草了《汽車配件流通規范》標準,在食品行業則有《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規范》;2016年,華工賽百也參與了食鹽質量追溯標準制訂。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可以說我們做的東西都很‘高大上’,在這個領域也許我們算是后來者,但我們起點高,并且正在大踏步向前走。”楊肖這樣表示。
二、是打造了兩個重點優勢行業。在汽車生產領域,華工賽百成功實施了東風乘用車、東風康明斯、南陽西泵等汽車廠及配件客戶項目;在汽車后市場方面,則打造了“面向汽車零配件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將互聯網+和包括傳統汽配制造業、維修業、電商、金融、保險在內的各行各業進行協同,在汽配領域創造了全新生態。
在食藥品營銷領域,公司實施了明一奶粉溯源項目,實現包括投料、生產、倉儲、銷售、APP建設全產業鏈建設;華工賽百還與和氏乳業聯合開發了質量全程控制與追溯系統軟件,共同打造了目前國內嬰幼兒羊奶粉行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廠。其中,明一項目被列為工信部示范應用工程。
“智能制造”加“物聯科技”產業布局
在采訪中,楊肖反復提到了“生態鏈”這個詞。
在他看來,一套生態鏈是基于華工賽百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解決方案:以一物一碼產品身份標識為基礎,實現了產品從種養殖、原輔料供應環節到生產環節、流通環節、銷售環節和服務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證企業用戶供應鏈各環節精準管控。
另一環生態鏈則是業務生態鏈。“追溯系統建好后,企業數據要上傳到各級平臺,而從國家平臺到地方監管平臺,華工賽百都有解決方案,我們能保證企業順利對接。”
不過,針對產品全周期追溯這塊核心業務,楊肖有著更高遠的布局:“實際上,華工賽百做的是整個制造系統的信息化,追溯系統只是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而我們以后的發展趨勢絕不僅僅是追溯系統。”
得益于華工科技“智能制造”加“物聯科技”的產業布局,聯合華工激光、華工高理、華工圖像等各個兄弟公司的獨特優勢資源,華工賽百將致力于構建全視景的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基于CPS提供智慧工廠、智能制造等相關解決方案,包括數據采集系統、MES(生產 制造執行系統)、設備數據聯網監控系統、智能倉儲管理系統、二維碼精準營銷系統、數據分析與決策系統等。
向未來的新“平臺”
市場,總是風起云涌,暗潮涌動。楊肖對華工賽百的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的遠期的目標是在汽配和食品兩個精準的細分行業都做成龍頭企業,在這兩個行業中成為客戶心中最佳合作伙伴。”
談起另一個目標,楊肖希望借助大數據、云平臺、互聯網技術升級以及“中國制造2025”和兩化融合的大背景,結合華工賽百的集約化客戶資源優勢將華工賽百轉變為“平臺運營型”公司,其目的就在于商業模式創新,提升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作為革新者,關于追溯和賽百他都有哪些想法?——
記者:有觀點認為,質量追溯行業還在蟄伏期,行業爆發可能在幾年后,您怎么看?
楊肖:完全不同意。追溯行業如火如荼,無論是食品還是藥品行業,或者汽配行業,國家都下發了多項文件推進企業主動建設追溯系統,政策東風十分強勁,市場容量巨大。
記者:質量追溯對傳統行業的改變在哪里,能不能結合華工賽百的業務模式簡單說一下?
楊肖:降庫存、去產能,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擴大品牌宣傳,促進轉型升級。華工賽百以整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系統起步,但不僅僅是這部分,我們要做整個制造系統的信息化,成為智能制造系統信息化的專業服務商。
記者:您在今年獲得了“2016年度中國行業信息化創新人物獎”,賽百也獲得了多項創新大獎,您認為賽百的創新在何處呢?
楊肖:賽百的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良好的商業模式構建:作為工業4.0的踐行者,我們在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在汽車后市場,構建了“面向汽車零配件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做到汽車零配件全產業鏈覆蓋,全方位立體式服務產業集群,形成健康生態圈。
另一個是服務模式的創新:考慮到部分企業建設追溯體系心切,但資金有限的情況,我們降低了門檻,針對一個行業或針對包裝廠,建立公共發碼平臺,按照一物一碼獲取增值服務費,幫助企業搭建性價比更高的追溯系統。
記者:華工賽百本身也處在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尋求新發展這樣一個歷程中,在這樣一個成長過程中,有何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可分享?
楊肖:我們這個行業真的很辛苦。從接觸到做方案到招投標項目周期長,風險比較大。
面對制造企業處于工業2.0、3.0甚至1.0的水平,客戶要求定制化程度較高,而每個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都不一樣,不僅如此,甲方還有人為的因素作用。我們只能針對行業開發公共的共性的單元技術模塊,再進行客戶定制化二次軟件開發。
記者:您認為支撐華工賽百不斷快速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楊肖:一方面是質量追溯的市場需求很大,政府在強力推動;另一方面,華工科技擁有完善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打造了硬件與軟件產品相結合的產品鏈,基于華工賽百對行業需求深刻理解和豐富客戶資源優勢,我們一直在不斷成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