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以“讓美國重新偉大”的口號當選,所謂重新偉大,很大程度指的是振興制造業工作,美國制造業整體來說長期萎縮,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是,并非所有制造業都是如此,在多數制造業外移、縮編的同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卻一直堅守陣地,甚至還走向成長。
打造骨科植入物醫材以及手術設備的微脈沖(Micropulse)在 5 年前只雇用 190 名員工,5 年下來,不僅沒有外移、外包,雇用人數還增加到 306 人,年營收 4,000 萬美元,事實上美國先進制造領域正如微脈沖的例子,不僅沒有受到其他制造業的外移、外包風潮影響,還正在擴大雇用,美國未來 10 年內將需要 350 萬技術勞工,先進制造的產品附加價值高,也讓美國制造業產值持續提升,平均每名員工每年產生 18 萬美元產值,是 1978 年時的超過 3 倍。
學者指出,美國一般的說法,認為中國奪走了美國高薪勞動工作,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事實是,中國搶走了美國的低薪勞動工作,但過程中增加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工作損失主要在低薪、低技能的職缺,2000~2013 年,高中以下學歷的工作機會減少 44%,但是,具備大學相關學歷的制造業工作卻增加了 17%。此外,2000 年至今,具大學學歷的制造業工作機會增加 32%。2000 年以來美國制造業總體來說損失 500 萬個工作機會,20 年來就業減少 28%,但同時,如醫療器材產業 20 年來卻增加雇用 8%。
美國綜合工業大廠GE(GE)也是這樣看待產業發展趨勢,2016 年 4 月GE發布《未來勞動力──先進制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報告,指出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創新歷史中,證明科技進步的過程中,技能落伍的人失去工作,喪失許多重復性作業的低薪工作,但是創造了更多策略與創意性的高薪工作,為愿意學習新技能的人提供更多機會,總體來說,對產業升級與總體勞動品質其實具有正向的影響。官網
(Source:GE)
川普想要帶回低端勞力工作,但許多學者的看法相反,認為在比較利益法則下,美國原本就適合發展高成本、高技能導向的先進制造產業,而這個趨勢也利于美國把低薪無發展性的工作拋棄到海外,同時創造更多高收入工作。1960 年以來,美國減少數百萬制造業勞工,但制造業所占 GDP 卻維持同樣是 2.5%,先進制造業也拉高勞工平均薪資,如今美國制造業勞工平均時薪達 26 美元。
盡管許多預測認為科技進步產生的新工作會少于取代的舊工作,不過GE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研究引進先進制造技術的產業,發現先進制造產業占美國 13% 就業,約 2,400 萬人,對 GDP 影響力則達19%,31 萬億美元,這是因為先進制造業的薪資較高,平均年薪為 9.5 萬美元,而非先進制造業的勞工平均年薪只有 5.7 萬美元。
先進制造業不僅薪資較高,對其他工作機會的帶動程度也更高,每個先進制造業工作帶動產業鏈產生 3.5 個其他工作,相對的,非先進制造業工作則只帶動 2.2 個。而面對經濟風暴,先進制造產業所受的沖擊也較低,以金融風暴后的 2009 年與 2002 年相比較,先進制造業裁員 21%,損失 130 萬工作機會,非先進制造業則裁員 24%,損失 200 萬個工作機會,兩者受損害相當,但在經濟復蘇后,先進制造業回復了其中 17% 的工作,非先進制造業則只回復 10%。
先進制造業也可能成為“鐵銹帶”各州的救贖,例如 2000~2010 年損失了 35% 制造業就業機會的印第安那州,2010 年制造業就業降到 43.9 萬人,但印第安那州如今是先進制造比例最高的一州,有 53% 制造業工作來自于先進制造業,在先進制造業帶動下,如今制造業有 51.62 萬人就業。印第安那州的先進制造企業包括勞斯萊斯(Rolls Royce)、禮來藥廠(Eli Lilly and Company)、醫療器材廠庫克醫療(Cook Medical)、捷邁醫療(Zimmer Biomet)等。官網
(Source:Eli Lilly and Company)
以醫療廠商而言,設置在美國比起海外更有競爭力,因為醫療產品必須密集的與第一線來回溝通改進,溝通過程又充滿專業名詞與專業醫療知識,要亞洲供應商溝通,既有語言障礙雞同鴨講,雙方還有半天時差,遠不如本地廠商;此外,醫療產業是高度管制的產業,經常得接受主管機關查核,要是在海外生產,將會有許多監理上的問題。雖然在美國制造成本不是最低,但提供了可靠性、容易溝通的高價值。
而美國的產業困境,其實也成為廠商專業化、先進化的動力之一,微脈沖成立于 1988 年,原本主要客戶是開利冷氣(Carrier)母公司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等一般工業廠商,不料 1990 年代到 2000 年代初期這些客戶大舉外移,微脈沖客戶盡失,不得不轉型,專精于醫療領域,將其他生產設備賣掉,發展至今,成為先進制造成功代表。
企業需要持續創新,并不等于凈工作流失,而是勞工需要轉型至所需要的新技能,唯一的問題是,許多勞工不愿意學習新技能。印第安那州大學商業研究中心 2003~2014 年調查近 20 萬名交通設備與基礎金屬業的衰退產業勞工,發現三分之一的勞工都留在原本產業,44% 在 2014 年之后就沒有任何薪資紀錄,也就是說失業,但是,卻只有 3% 員工前往進修。
美國產業回流是既定趨勢,其實自奧巴馬時代就已經逐漸開始,但是回流的產業多半是高度自動化、高附加價值的業界,也就是均屬于先進制造業,無論如何,純粹憑著大塊肌肉、無腦的工作永遠不會回來,勞工若自己不跟上時代,不管川普或未來的其他美國總統再怎么鼓勵企業回流,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