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市場研究
政策發布 | 未來制造業這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緊缺
星之球科技 來源:工控頭條2017-02-16
我要評論(0 )
“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95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航天航空裝備領域缺口將達47.5萬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
“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95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航天航空裝備領域缺口將達47.5萬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缺口將達26.6萬人……”
2月1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由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該文件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旨在為促進制造業人才發展、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
《指南》為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制造業人才發展提供行動綱領,提出了7項核心任務和5項重點人才工程,重點任務分解涵蓋43個方面、涉及12個部委。其中,由教育部單獨或共同牽頭的就有22項,集中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教育主動作為的精神。
工科類本科在校生超525萬
《指南》透露,在制造業人才培養的規模上,我國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國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類專業點數約1.6萬個,工科類專業本科在校生525萬人、研究生在校人數69萬人;高等職業學校制造大類專業點數約6000個,在校生13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點數約1.1萬個,在校生186萬人。
制造業人力資源結構逐步優化。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8589萬人,專業技術人員809萬人。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近1794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人才總量近736萬人,具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分別占人才總量的29%和2%。此外,制造業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制造業人才發展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同時,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制造業人才結構過剩與短缺并存,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專業任務艱巨,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基礎制造、先進制造領域人才不足,支撐制造業轉型能力不強。二是制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三是企業在制造業在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四是制造業生產線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道路不暢通。
十大重點領域面臨人才缺口
《指南》同時對制造業人才發展提出目標:至2020年,形成與制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基本確立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優勢。
“到2020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28%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結構更加優化。”
《指南》對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進行了預測: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950萬人,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航天航空裝備領域缺口將達47.5萬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缺口將達26.6萬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缺口將達10.6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缺口將達103萬人,電力裝備領域缺口將達909萬人,農機裝備領域缺口將達44萬人,新材料領域缺口將達400萬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缺口將達45萬人。
將建設千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指南》提出,規劃內的重點人才工程包括: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和全員素質提升工程。
此外,將推進工程博士點工作,培養中國制造領軍人才。在實施相關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并納入項目實施考核體系。依托“千人計劃”,分層次、有計劃地引進1000名能夠突破制造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或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互聯網+制造”領域高端人才。
建設一大批學習型制造業企業。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區分專業類型,向制造業傾斜,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中,圍繞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到2020年,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