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實體經濟預熱篇
兩會未啟,話題先熱。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工業是立國之本,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振興實體經濟,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今年兩會期間,“振興實體經濟”、“脫虛向實”無疑將是最熱和最具看點的話題。振興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制造業是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基于此,《南方都市報》推出兩會經濟熱點話題系列報道,聚焦那些千億級別制造業企業走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他們對提振實體經濟有哪些需求和建議。
預見1
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智能制造需要規劃、政策、人才、技術支撐
說起實體經濟的代言人,業內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去年,董明珠有一句話擲地有聲———“破壞實體經濟的,都是罪人。”這句話說在去年年底格力被資本“野蠻人”敲門之時。
董明珠今年將會關注哪些話題?目前董明珠議案尚未公布,不過,董明珠自媒體發表了關于智能制造的文章。董明珠自媒體中指出,全球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國內制造業受制于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國內外機遇和挑戰疊加,為地方制造業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創新驅動已成為各地制造業升級轉型的“萬能鑰匙”。中國制造2025,吹響了中國“制造”向“智造”升級的進軍號角,發展智能制造已呈如火如荼之勢。
在智能制造升級方面,廣東的企業代表也走在前頭,格力將于近期面向全球發布智能裝備,廣東另一制造業巨頭———美的,則在2016年最后一刻達成收購德國機器人巨頭的交割條件,交易完成后美的將持有庫卡94.55%股份,被認為是智能制造產業鏈的綜合布局手段,未來甚至可以讓機器人“走出去”。
盡管巨頭們正在積極邁出轉型步伐,但智能制造對技術、資金以及普及性上的訴求值得重視,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要規劃、政策、人才、技術等全方位的支撐。
上達電子是深圳一家生產柔性電路板的企業,作為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上游企業,該公司董事長李曉華曾對南都記者表示,盡管從研發到生產已經可以實現自主知識產權,但生產設備的供貨商主要來自日本、歐美,“電子制造業在核心技術上能夠突破和領先,還有賴于基礎材料產業和設備。”
美的收購機器人公司后,如何實現本地化應用和推廣值得關注,而在國內數控機床、自動化設備已經較為領先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也曾表示設備的核心部件也需要靠“外面買進來”。
預見2
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
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基礎工業減負
說起對實業的情懷,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也有一句名言:“TCL依然是一個實業公司,投資依然瞄準實業”。這句話說在TCL集團發布2015年財報之時,當時受大環境影響,TCL集團2015年營業收入增長緩慢,凈利潤大幅下滑。
今年初,關于實業企業制造成本上升、企業稅負重等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南都記者提前獲悉,李東生今年全國兩會的議案將與此有關。在李東生看來,在實體經濟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核心基礎工業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低。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顯示產業投資巨大,但利潤率低,一旦出現經營環境不好的情況,企業的利潤將變得十分微薄,甚至出現虧損。
但是,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顯示產業是提振我國電子信息競爭力最重要的基礎。李東生指出,回顧我國顯示產業的發展歷程,在CRT時期和液晶顯示產業前期,我國在關鍵材料與核心技術上受制于國外企業,產業發展一直處于跟隨狀態,更經歷過造成大量重復與浪費的經驗教訓。
目前,液晶顯示技術逐步走到了天花板邊,印刷顯示技術備受業內關注。李東生認為,這是中國新型顯示產業與其它技術先進國家處于同一競爭水平并可能勝出的產業契機,“我們要由長期的跟隨發展轉變為未來全球新型顯示技術和產業的引領發展,就必須把握印刷顯示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實施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從顯示產業材料與器件的關鍵、共性技術上進行突破。”
目前,我國半導體顯示及芯片產業蓬勃發展,這兩個行業技術門檻高,資本投入巨大,并且新項目在陸續投建。為此,李東生在議案中可能會建議,繼續出臺政策加大對產業的支持;繼續保持國家對項目資本金投入政府財政貼息政策;免除企業利潤轉贈資本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鼓勵企業以稅后利潤再投資新項目。
預見3
政協委員、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創業資源多流向實業創業領域
作為一頭連著這制造業企業、一頭連接著消費者市場的橋梁,蘇寧這樣的零售渠道堪稱實體經濟“晴雨表”。去年年初,蘇寧在上海成立投資集團,計劃在未來3-5年內實現300-500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南都記者提前獲悉,投資領域的話題成為了蘇寧云商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全國兩會提案關注的焦點。
為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增強發展新動能、促進社會就業、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
但是,張近東發現,在實際創新創業的熱潮中,存在創業項目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且部分青年創業者由于年齡小、缺少經驗,在選擇創業的過程中往往聚焦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懷有投機心理,缺乏持續的耐心和毅力,更傾向于做互聯網虛擬經濟,扎根實業創業的熱情不高。
數據顯示,近年來資本大量涌入O2O,引發了持續投資和創業熱潮,但僅僅一年多,就有超過120家涵蓋外賣餐飲、社區服務、教育等代表性O2O創業項目進入死亡名單。這種趨勢與國家鼓勵振興實體經濟、脫虛向實卻是相反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趨勢和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實體創業領域創業的創新難度大、見效慢。
對此,張近東將在提案中建議:“優化政企資源配置,強化對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業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和扶持優質創業項目的成長和凸顯。”具體而言,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政策引導,優化軟硬件服務能力,避免創業資金過于集中在虛擬經濟,充分調動和激發青年創業者在各行各業的創業活力。而對于具有引領性的創新項目,尤其是涉及產品、服務等領域的重點項目,他建議不僅要加大資金扶持的力度,還要將其打造成為政企采購的優先招標對象,推動重點創業項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