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南開光學團隊:“駕馭”超快激光 服務國家需求

    來源:南開新聞網2017-03-31 我要評論(0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就是利用激光給分子“拍照”,用于分子的識別,因其應用領域廣泛而成為世界各國軍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教授...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就是利用激光給分子“拍照”,用于分子的識別,因其應用領域廣泛而成為世界各國軍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教授、現代光學所所長劉偉偉及其團隊運用這項技術解決了在軌航天器有害氣體檢測難題,還把“駕馭”激光消除有害物質作為最新科研項目,使我國在自主控制超快激光這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日前,該團隊“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機制、調控及應用研究”項目榮獲天津市2016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

    自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激光已在工業、醫學、軍事等眾多領域廣泛應用。近年,超短脈沖激光即超快激光成為激光領域的先端發展趨勢。脈沖越短,激光的精度越高、釋放的能量越大。在實驗室,激光脈沖已短到飛秒級別(1飛秒等于千萬億分之一秒)。超快激光投入應用,成為人類工具史上的又一“利器”。然而,近乎極限的“稍縱即逝”、超強的能量釋放,使得可控、穩定、測量成為駕馭飛秒激光的世界性難題。

    “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機制、調控及應用研究屬于光學工程領域,開展超快光子學、信息光學、分子光譜學與等離子科學的前沿交叉研究。”劉偉偉說。

    由于超快時間尺度(對應分子、電子運動時間)和超高激光強度(可輕易擊穿任何物質),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包含豐富的線性和非線性光學效應,這些效應相互競爭、相互制約,體現出高度非線性和極端不穩定性。這阻礙了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并造成其難以廣泛應用。

    為解決“駕馭”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劉偉偉團隊展開科學攻關。他們的主要思路是,深入研究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和非線性動力學過程,建立有效抑制調制不穩定性的相干調控原理,探索突破時空尺度極限的創新性應用。

    劉偉偉介紹,該項目的主要有3個方面的創新點。

    首先,在超高光強(~1014 W/cm2,相當于太陽輻照到地球光強的1015倍)、飛秒尺度(10-15秒,百萬億分之一秒)和超寬電磁波波長范圍(0.3微米~3厘米)極端實驗條件下研究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非線性動力學機制,為實驗研究和調控方法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其次,相干調控原理研究緊密圍繞遠程應用需求,成果實現百米量級超快過程、超高光強調控,為推動遠程大氣污染激光探測技術、遠程激光通訊等實際應用提供物理基礎。

    再次,創新應用探索凸顯超快時間尺度和空間超分辨能力并舉的調控能力,取得了曝光時間短至50飛秒的超分辨顯微成像以及太赫茲波超分辨顯微成像(分辨率達到四十分之一波長)等成果,有望應用于癌癥早期檢測等。

    深入基礎研究的同時,劉偉偉團隊時刻不忘國家需求,聚焦實際問題。結合國家航天計劃,劉偉偉團隊曾創造性地提出基于微納結構新型材料的光譜檢測技術,成功解決了在軌有害氣體檢測多組分、高靈敏度的在線測量性能需求與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的苛刻空間環境適應性要求之間的矛盾。該成果應用到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上,為航天員艙內氣體安全提供保障,使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超越美俄等航天科技發達國家,位于國際領先。

    “下一步,我們還將利用光譜與成像應用技術開展霧霾化學成分檢測、癌細胞‘識別’和癌癥早期檢測等應用型研究,相關成果將直接服務人類生產生活。”劉偉偉說。

    據介紹,此次獲獎項目共發表SCI論文47篇, SCI他引213次。項目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同行廣泛關注,研究工作的挑戰性和開創性被《自然》子刊、美國光學學會會刊、美國物理學會會刊、英國皇家物理學會會刊等權威學術期刊所肯定,成果被這些權威期刊遴選為年度亮點論文、封面及封底彩圖等。項目組在國際主流學術會議作30多次特邀或主題報告。

    轉載請注明出處。

    南開大學超快激光項目攻關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