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候選人推選標準和條件,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并當選院士。凡2011、2013、2015年已被推薦至中國科學院和被提名至中國工程院的有效候選人,兩院合計連續3次的,2017年停止1次院士候選人資格。
邵新宇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由邵新宇領導的一個汽車激光加工技術項目于201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在邵新宇教授帶領下,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凌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組成了“學研產用”結合、光機電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歷經十二載潛心技術攻關和市場耕耘,團隊研發了白車身激光焊接、不等厚板拼焊、激光非穿透緊密切割等一系列生產線,一舉突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在汽車制造激光加工高端裝備生產中實現了國產自主化。
樊仲維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半導體泵浦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籌),同時也是北京國科世紀激光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領域是全固態激光技術及應用。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等13個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獲得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獲得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第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1)、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壹等獎(排名第1)、軍隊科技進步壹等獎(排名第4)各1項。曾任中國光學學會副秘書長、中韓光學技術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中方委員、《光學精密工程》和《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編委等學術職務。現任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光電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第三/四屆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等。
劉澤金
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大學新體系結構固態激光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大校軍銜。2009、2011年兩次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候選人名單。2013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2017年已經是劉澤金教授第四次入選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了!
主要從事高能激光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高平均功率和高光束質量激光在民用及軍事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是當前激光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全固態激光器、光纖激光器等都可以達到一定高的功率,但也有各自的缺點。考慮到現有激光技術的發展現狀,劉澤金教授等創造性地提出了新體系結構固態激光的概念,以獲取高光束質量的高功率激光。
朱健強
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從蘇州第十中學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系應用光學及光學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被推薦轉入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光學物理系攻讀碩士學位。獲得碩士學位后,考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激光技術與器件。現為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首屆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和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
現為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首屆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和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主要從事激光驅動器的總體光學設計、結構設計、相關檢測技術和測控技術等研究工作。設計了國際首例同軸雙程主放大器的反射腔鏡架,創新建立實施了神光Ⅱ靶場終端光學系統的設計和改造,組織并指導了神光II高效三倍頻系統的工程設計。作為第一發明人的“連續可調數顯式光纖衰減器”等2項發明獲中國發明專利。“神光II高功率激光實驗裝置”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楊中民
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材料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特玻分會理事,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資助對象,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對象。國外期刊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Physics D、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erials、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Optical Materials、Material Letters特約審稿人,國內期刊《科學通報》、《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光學學報》、《中國光學快報》(英文版)、《中國激光》以及《材料科學與技術》(英文版)的特約審稿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