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被業界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
《中國制造2025》實施兩年來,中國制造業發生了哪些變化?難度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未來還將有什么新政策?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系列專項規劃 推動制造業發展
作為工信部規劃司的副司長,李北光是參與《中國制造2025》的調研和起草人之一。
面對記者的采訪,他開門見山地說:“衡量制造業強國的標準包括擁有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和持續的發展能力,而這些的核心就是創新。”
李北光聽記者說《中國企業報》準備創辦一份“先進制造”專刊時,他很高興地說:“《中國企業報》作為一份專為企業家服務的中央級大報,能創辦一份‘先進制造’專刊,把中國制造業的相關政策及信息準確地傳達給企業,很有必要,我也很贊成。不過,傳統制造業也好,先進制造業也好,都是一種技術特征的描述。希望媒體不要過多炒作概念,以免誤導企業。”
李北光表示,推動制造業發展是一個“1+X”的政策組合形式,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中國制造2025》這個總的綱領之外,這兩年已出臺一系列行動方案、行動計劃或是專項規劃,針對《中國制造2025》中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必須由各個部門共同協調解決。
李北光介紹說,在財政領域,《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中央要穩定、持續地支持制造業發展,推動財政資金向高端裝備、工業基礎能力、技術改造等方面傾斜。
在金融方面,將鼓勵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大型集團開展產業和金融結合的試點,“可以開辦非存款類的金融機構”。李北光透露,還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建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在人才方面,將推動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推動一些本科院校向技術應用型的院校轉型。
下一步還要推動新型的現代學徒制。此外,將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同時加強監測評估,建立《中國制造2025》第三方評價機制,利用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第三方機構,定期發布《中國制造2025》實施進展,推動公民廣泛參與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李北光說,制造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現在國家出臺的關于支持創新、產業升級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制造業都可以享受。
“五大工程”推動 制造業創新發展
“首先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一些市場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就要在國家層面推動,五大工程就是其中體現。”李北光介紹說。
第一個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就是要整合、凝聚目前國家的一些創新資源,利用比如產業聯盟這種形式,用新的機制、新的模式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第二個是工業強基工程。就是通過整合資源和資金支持推動一些試點示范,加快材料、工藝、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基礎產業技術的推進,主要是建設平臺,尤其要加大針對跨行業、跨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第三個是智能制造工程。主要解決幾個問題:包括智能化裝置和產品怎么產業化,工廠和不同的行業之間如何連接實現網絡化。第四個是綠色制造工程。也就是怎么引導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第五個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就是要集中資源,著力突破民用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高端裝備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李北光進一步解釋說,這五大工程也是相互聯系的,比如工業強基工程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的關系就非常緊密。工業強基工程通過一些資金在項目層面、平臺層面做一些引導和示范,但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還需要有一個組織來依托,這個組織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它對企業技術研發、技術升級提供外部性保障。所以,五大工程不僅需要國家的資金支持,還要有新機制、新模式,通過產業聯盟等形式進行多方探索。
李北光表示,從《中國制造2025》的整體推進來說,未來十年,推進的策略是整個工業體系的推進、各項任務的同步推進,不是單兵作戰。解決單向問題已經不行了,必須整體推進,比如1+X是相互配合的。同時,政府不是包辦,應該更好地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共識。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