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激光應用來,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軍研究員滔滔不絕。
周軍本科學的并不是光學。1991年周軍考入曲阜師范大學物理教育學專業,1995年畢業時,因成績優秀被推薦免試保送入本校光學專業攻讀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學習,讓他對光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2001年,周軍考入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激光專業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激光專家樓祺洪研究員。在讀博期間,周軍在樓祺洪研究員和王之江院士的指導下,在探索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研究領域開辟出一番天地,所研發的系列光纖激光器均為國內當時最高功率水平。博士畢業后,因各方面表現優秀,周軍留所繼續從事他喜愛的光纖激光研發工作。
2007年9月,周軍組織參與的第101期東方科技論壇“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及其應用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辦,與會專家強烈呼吁——我國應繼續加強光纖激光領域的研究,并盡快實現國產化和產業化。
可現狀是,由于受各種復雜因素影響,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并非易事。一方面,我國許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成果,屬于國有資產,轉移轉化的路子并不是很暢通﹔另一方面,技術本身即使轉移出去了,由于技術成熟度不高和企業本身研發能力的問題,也不容易被企業消化、吸收而實現產業化,使得不少優秀成果不得不躺在那里睡大覺。大量的激光研究成果,怎樣才能快速產業化而造福社會?周軍一直在思索。2013年4月,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成立了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所領導派他和十幾位同事來南京,參與這個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
“我們實際上是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扮演著橋梁的角色。”周軍說,他們研究院主要做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圍繞產業和企業的需要進行定向開發,而不是做原始性的創新,也就是把上游的科研成果通過購買等方式轉移過來,再按照應用需求進行工程化研發,技術成果工程化和產品化后再整體打包轉讓給相關企業,或通過與資本基金結合,新成立公司,由企業實現商品化、規模化生產。
研究院成立之初,便制定了股權激勵“30%原則”,即研發團隊帶著技術成立公司,在新公司所占股份原則上不低于30%,研究院在新公司所占股份原則上不高于30%。“團隊在公司享有更大權益,才能發揮潛力,使公司發展得更好。”周軍說,對新孵化的公司,研究院一直秉持 “占股不控股,幫忙不添亂”的理念,在知識產權、管理、培訓、財稅、市場對接等方面組織相關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撐服務。
四年多來,他們這座架在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在運行模式和體制機制探索、激光與光電產業技術研發、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集聚產業資源、打造激光產業集群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路子也越走越寬。研究院先后引進研發了一批重大關鍵產業技術,其中包括大型件移動激光修復技術、多普勒激光測風雷達技術、高性能光纖/固態激光器技術、生物粒子計數器技術等產業化技術,申請專利135項,實現技術成果轉移轉化近20項,通過無形資產等方式入股公司的股權溢價達15倍。累計衍生或孵化科技型企業31家,2016年研究院及孵化公司總產值4億元左右,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激光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激光作為‘最亮的光’,照亮未來,也將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美好。”周軍表示。 (仲崇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