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解決方案

    6000億元市場規模下的話語權之爭 機器人產業將如何拔得頭籌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關村在線2017-07-17 我要評論(0 )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在2017年科技變革浪潮中被貼上了熱點標簽,各國在關注中也紛紛擺出了技術角逐的局面。尤其在互聯網圈子里也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在2017年科技變革浪潮中被貼上了熱點標簽,各國在關注中也紛紛擺出了技術角逐的局面。尤其在互聯網圈子里也開始信奉“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的至理名言。在行業與市場一片火熱的背后,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同時浮現出大大小小的隱憂。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機器人替代人工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市場化發展下逐步凸顯的各種問題便更加不容忽視。
     
     
    國內銷量居世界之首 進口貨卻占九成 
     
    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但好在持續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而這都歸功于本土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隨著近年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工業領域“機器換人”現象普遍,與之相對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繁榮帶動國內也把機器人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據相關統計,國內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省份達到28個,機器人產業園區達到了40多個,機器人企業已超500家。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利好的條件下,國內機器人市場迅速升溫,據預計,未來1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總規模將會達到可觀的6000億元。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6年總銷售量已達到8.9萬臺,同比增長26.6%。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累計銷售2.9萬臺,同比增長30.9%。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到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
     
    目前,全球處于使用中的工業機器人已超150萬臺。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突破230萬臺,其中,140萬臺在亞洲,占比超過一半。而這意味著,全球每10臺工業機器人中,就有3臺在中國使用。然而,盡管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量在全球范圍已連續5年排名第一,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下,中國本土品牌機器人僅占其中4%。
     
    可以說,我國當前正處于“中國智造”的攻堅期,眼下推動包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應用在內,新興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化發展已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自從《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2020年具體目標開始,我國新一代機器人技術在各領域的推進下實現著突破,但創新應用的前提卻仍需面對核心技術缺失及相關人才培養等阻礙。
     
    相關人才缺口超數百萬 掌控核心技術成關鍵
     
    依據《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內10年從業者僅占38.7%,而美國的10年以上相關從業人員比例已達到全球最高的71.5%。不過,我國在人工智能人才總量上與美國雖相差懸殊,但總體來看優勢明顯,發展前景更勝一籌。
     
     
    中國AI人才的優勢在于,相比之下高學歷者居多,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比達到62.1%,領先于美國的56.5%。而在人員分布方面,美國的AI基礎層人才占比超七成,過于集中。中國在AI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才則分布更為廣泛,特別是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準營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不過,除人才優勢之外,我國有關產業發展核心的劣勢也同樣明顯。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雖已成為國內發展中支柱級的環節。但我國相關產業若想從本質上獲得突破,需要在核心技術力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投入。比如雖只代表市場一小部分卻能反映整個行業現實的手術機器人領域。現在美國擁有手術機器人3000臺,我國只有60臺。然而這個市場卻可達百億,前提是掌握與之對應的關鍵技術。
     
    但長久以來其相關技術均掌握在如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KUKA及瑞士ABB等少數海外企業手中。這無疑導致了海外企業輕易便搶占了我國大部分機器人市場份額。其次,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與不完善,國內機器人產業也只得任由掌握絕對話語權的海外上游企業任意宰割,從中賺取超額利潤。
     
     
    只是,利好之處在于,外資與本土機器人供應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將會從一定層面促使更多中國相關產業進入市場。加之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動,預計到今年年末,中國機器人保有量將超過40萬臺,未來中國市場增長可謂潛力巨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

    機器人工業機器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