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工業機器人 注重特種機器人
目前,制造業產業進入“機器換人”的轉型升級階段。上述規劃明確了東莞要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著力攻克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打造完整的工業機器人制造產業鏈,加強機器人產業基地建設。
其中,優先發展3C制造、焊接、搬運、加工等先進適用的搬運機器人(AGV)、清潔裝配機器人、打磨機器人、拋光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依托順道智能制造協同創新研究院,重點推進巡邏機器人、家用警衛機器人、前臺機器人、陪伴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變形機器人等智能成果的落地和產業化。注重發展無人機、無人艇、空間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積極布局發展柔性機器人、微納機器人等下一代機器人,搶占未來機器人產業制高點,避免高端產業低端化。
東莞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將構建“一核一環、組團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即全力支持建設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和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將松山湖高新區打造成為東莞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的核心區。“一環”即結合松山湖、大朗、大嶺山、萬江、長安、東城、寮步、虎門、厚街、常平、橫瀝、塘廈等鎮街園區現有產業基礎,構建東莞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聚集發展帶。
“組團發展”即重點圍繞東莞電子信息、電氣機械、汽車模具制造、服裝、制鞋、毛織、家具食品等行業對智能裝備的需求,構建以裝備應用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為主體的供需組團。
大數據加快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
東莞將加快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運用大數據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全面推動大數據在政務、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等領域的應用,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
東莞將以莞城大數據產業中心項目為核心,開展南城、東城與長安的“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打造為新興產業企業及政府政務提供大型計算和海量數據存儲服務的產業集群。
生物技術布局三平臺打造“廣東藥港”
重點布局三個平臺:一是在松山湖加快建設一批生物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二是以廣東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東莞分中心為關鍵平臺,重點推進東莞大型醫療器械、體外診斷以及醫用高值耗材的發展:三是以松山湖廣州中醫藥數理工程研究院為重要平臺,集中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全力打造“廣東藥港”。
新興產業規模到2020年突破5000億元
根據該規劃,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空間布局為“兩帶多節點”的產業發展格局。
“兩帶”一是以松山湖(生態園)為龍頭的主體產業帶。深化莞深同城,強化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帶融合發展,對接深圳龍崗、光明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橫崗等優勢傳統產業基地。二是以東莞市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主體產業帶。推進東莞市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發展,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與制造基地,加強與廣州東部工業區、廣州科學城與廣州中新知識城建設的互動,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
“多節點”是指位于“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上的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中心城區、長安濱海新區以及東莞市的虎門港開發區、橫瀝科技園、廣東銀瓶合作創新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功能區。
“十三五”期間,東莞將立足堅實的制造基礎,主動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制造、生物技術、增材制造(3D打印)等高端領域,對標國際國內一流企業。
力爭實現到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左右。培育30家產值超10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多個產業集群。
羅百輝:未來10年是機器人呈快速增長期
在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國內機器人行業不斷升溫,各地區、企業爭相上馬機器人項目。
2014年之前,滬深兩市與機器人業務沾邊的上市公司僅為35家左右,而今年有多家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進入機器人行業,兩市相關的機器人概念股又翻了一番。此外,還有未上市的機器人企業,比如南京埃斯頓、廣州數控、深圳拓野、廣東拓斯達、普洛匯森、廣東造裕智能裝備等。“機器人產業被普遍看好,企業自然蜂擁而至。”在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看來,未來10年左右或是機器換人的快速增長期,而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國內機器人產業會否重蹈光伏產業覆轍。
市場需求決定行業容量。政策支持、資本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業的前景,但在此作用下,最終拉動行業發展的要素是市場需求。羅百輝表示,從國產機器人發展軌跡來看,需求不足是機器人產業發展一度中斷的關鍵。上世紀80年代,原國家科委將工業機器人列入了科技攻關計劃后,工業機器人迎來了第一次發展高潮,但其后因為市場需求薄弱,機器人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經歷了長期的停滯。
當前市場需求有多大,又能夠給企業提供多大容量?羅百輝認為,“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但除了需要考慮成本因素之外,還要與現實條件相適應。未來10年左右或是機器換人的快速增長期: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切要求盡快實現工業自動化;此外,10年后15-34歲的年青勞動力將減少,而生育高峰階段(1962-1970年)出生的人口也將集中退出勞動力市場。
若以10年后的2025年為節點,屆時在1962-1970年出生的人口,年齡區間在63-55歲,則平均年齡恰好在59歲,因而,勞動力集中退出時間或在10年后出現。據此羅百輝分析認為,未來10年左右,是中國人口紅利尾聲給予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窗口期。而工業機器人可替代領域工人數量約占制造業人數的60%,考慮1臺機器人的效率等于3名工人,因此機器換人的替代空間約為1500萬臺。按照均價每臺30萬元估算,機器人本體市場和相關配套產業1∶3的比例來算,未來幾年機器人產業集群市場規模約13.5萬億元。從各地產業園預估的產值來看,僅未來幾年全國120個城市機器人產業預估的年產值將接近2000億元,而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年產值將達到24萬億元。從工業機器人應用情況來看,汽車行業是主要“消化地”。摩根士丹利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機器人在應用市場仍屬于發展初期,尤其嚴重依賴汽車行業。但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外資份額占絕對優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明顯呈現頹勢,市場占有率繼續下滑。
2013年,中國首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正是由于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國內企業涌入機器人產業的同時,日本及歐美企業也都將重心轉向中國。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RII)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在中國市場有銷售的國外機器人企業超過25家,這無疑加劇了整個機器人市場的競爭。
從產業鏈上來說,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設備制造廠和下游行業應用三大塊。目前國內企業的現狀是:主要集中為下游系統集成商,而產業鏈上游無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撐,關鍵零部件方面仍遠遠落后于外企,因此長期受制于人。正因為此,在本土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原材料成本構成中,減速機占據40%,伺服電機占據30%,控制器占據15%,其他占據15%,大部分利潤都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拿去。
從技術力量來說,我國每年申請機器人技術相關專利、發表機器人技術相關學術論文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術研究卻大幅落后。以RV減速器為例,中國申請人申請的專利僅26件,且有效專利僅有13件,發明專利只有2件;而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專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發明專利。
由于關鍵零部件難以自主,內資品牌利潤被擠壓,加劇競爭更多只會帶來價格戰,尤其是在中小企業之間的火拼。
此外,羅百輝分析認為,曾經支撐中國制造業崛起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近年來制造業主營業務成本增速幾乎都達到20%以上。受此影響,一方面發達國家制造業呈回流趨勢,隨著工業機器人產業、3D打印等技術不斷發展,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在下降。預計,到2015年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只比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高出大約5%;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制造業成本已經高于其他出口大國,越南的勞動力成本約為中國的一半。因而,中國制造業還面臨著“后有追兵”之勢,“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而在制造業被廣泛應用的工業機器人也會受“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