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因素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拉動激光產品的需求
“十三五”時期,政府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要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絡建設,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鏈,實現航空產業新突破。激光在各行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更是有著重要的應用。在航天工業中,鋁合金用激光焊接的成功被認為是飛機制造業的一次技術大革命;激光精加工和激光微加工不僅促進了微電子工業的發展,而且為微型機械制造提供了條件。因此在相關產業的帶動下,國內激光行業必將獲得快速發展。
(二)大氣激光雷達相關技術取得突破
大氣激光雷達相關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承擔的“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已經通過中科院初步驗收,這個項目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在線監測系統,突破了多項共性關鍵技術,為我國大氣環境實時監測能力建設和數據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手段,也為環境監測和灰霾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系統集成了多種關鍵技術,研制了多套樣機,通過技術轉移和生產工藝開發,形成了激光雷達核心部件和系統整機的生產能力,培育了有競爭力的環境監測分析儀器新興產業,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激光雷達核心技術壟斷,扭轉了對進口產品的依賴。
(三)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促進激光通信的發展
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對于促進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及產業的跨越發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衛星突破了一系列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關鍵技術,將在軌實現東方紅三號B平臺功能和性能指標考核,開展我國寬帶多媒體衛星通信系統業務試驗,探索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技術及應用,可為我國通信設施不發達地區的用戶提供優良寬帶服務,促進寬帶衛星通信在高鐵、船舶、飛機等移動載體以及企業聯網、應急通信等領域的應用。
二、不利因素
(一)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合作融合不夠
制約激光產業發展中的某些核心技術,如激光裝備所需的控制軟件、生產光纖激光器必需的特種光纖等,由于缺乏與數控相關企業、光電子相關企業之間的技術協作,技術一直難以取得突破,制約了激光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在制造業與服務業加速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激光產業應加大與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但是這種不局限于現有市場和產品,主動謀求協作融合的思維方式尚未成為激光行業的共識。
(二)面向專業領域的中高端激光加工成套裝備和配套技術不能滿足行業需求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激光行業一直在發展,但是高端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國內市場缺乏滿足行業需求的國產中高端激光裝備產品,同時在與國外產品進行配套服務時,配套技術也達不到客戶需求。
中投顧問對2017-2021年中國激光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7年我國激光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28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8.08%,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37億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