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從概念到應用,近年來掀起熱潮。與實現無人駕駛離不開的雷達技術也頗受關注,激光雷達技術在無人駕駛中的應用前景,引眾多企業競涉足,資本更是以極度靈敏的嗅覺聞訊而來。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預計,到2027年激光雷達市場的價值將達到130億美元。
關于無人駕駛能否上路的問題,也有相關標準即將建立。據外媒報道,美參議院剛剛宣布,其已經達成了一項與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有關的內部共識,并且有望于 10 月 4 號通過針對制造商的明確規定和限制。這對于相關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條喜訊。從新興的互聯網企業、汽車廠商、激光企業以及創業公司的熱情中我們似乎能看到無人駕駛汽車正在街道上奔馳......
國內外激光雷達企業有哪些?
他們的發展及融資情況又如何?
以下為您呈現!
國外企業
美國Quanergy Systems
Quanergy 是一家專注于研發激光雷達的初創公司,其創始人都有著極為優秀的履歷。2012 年底,三名聯合創始人 Louay Eldada、Tianyue Yu、Angus Pacala 在 Eldada 家中的車庫開啟創業之路。其中 CEO Louay Eldada 是量子光學、納米技術、光子集成電路、先進光電子學、傳感器和機器人學方面公認的專家,同時又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其團隊兼具技術優勢與市場營銷優勢。
作為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Quanergy 受到了投資方的青睞。2014 年 5 月,Quanergy 獲得來自三星電子風險投資,特斯拉創始人及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的種子投資;2014 年 12 月,Quanergy 完成 3000 萬美金 A 輪融資。2015 年 Quanergy 獲得德爾福戰略投資,前者收購 Quanergy 部分股權,目前兩家公司的工程師正在努力研發激光雷達系統;2016 年 8 月,Quanergy 首次對外宣布了融資消息,此次融資為 9000 萬美元,由 Sensata Technologies 領投。近日,據外媒報道,Quanergy Systems或將成為首個申請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
從其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合作伙伴包括:奔馳、現代、日產和桑塔納。投資方包括: 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德爾福汽車Delphi Automotive、Motus Ventures、Rising Tide Fund、Samsung Ventures、Sensata Technologies、TEEC Angel Fund、Wardenclyffe Partners LLC (Tesla Founders)。如此多的車企,不僅利于對接汽車需求,同時也形成了很大的測試車市場。
在2016年1 月舉辦的美國 CES 展上,Quanergy Systems 發布了號稱是全球第一款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 S3,該公司首席技術官 Jeff Owens 稱每臺 S3 成本在 200 美元。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如果訂貨量在一萬臺,每臺激光雷達的成本有望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這與其他廠商動輒需求幾十萬臺、幾百萬臺相比,更具成本和數量上的優勢。該產品進入量產尚需2年。在所有六大關鍵商業化指標(成本、性能、可靠性、尺寸、重量和功耗)上其LiDAR傳感器均處于領先地位。
以色列初創公司Oryx Vision
這是一家創立于2009年為自主車輛開發固態深度傳感解決方案的初創公司。其創立者David Ben-Bassat是光電領域世界級專家,此前還創立過RF Waves公司,并于2004年將其出售給美國Vishay集團(威世)。Ben-Bassat和Wellingstein一起,利用30萬美元天使投資創辦了Oryx Vision公司。Wellingstein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曾在2013年將其之前的公司Intucell出售給了Cisco(思科)。
Oryx Vision在2016年10月完成1700萬美元A輪融資,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BVP)領投,Maniv Mobility 和Trucks VC參投。近日則完成了5000萬美元B輪融資,使其15個月內的融資總額達到了6700萬美元。
公司自2011年開始其原型產品開發。公司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出樣用于真實汽車的裝配和道路測試。Oryx 推出的“相干光學雷達”系統,采用了一種長波紅外激光器,也稱為“太赫茲激光器”。由于該長波紅外光不易被水吸收及產生眩光現象,能夠克服惡劣天氣環境的影響。據公司 CEO Rani Wellingstein 介紹,該系統采用的都是非常簡單的光學器件,因此沒有任何轉向、旋轉和光線元件。因此也具有成本低的優勢。
以色列初創公司Innoviz
Innoviz成立于2016年1月,是先進的激光雷達遙感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能夠幫助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公司的核心團隊和技術來自以色列情報總隊精英技術部門。
在去年 1 月 A 輪獲得的 900 萬美元資金;今年9 月 7 日,Innoviz 宣布完成 B 輪 6500 萬美金融資,戰略投資及合作伙伴包括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麥格納,參與此輪融資的還有耀途資本、360 Capital Partners、Naver 等投資方。與去年融資共計7400 萬美元。作為B輪的唯一中國投資方,耀途資本合伙人楊光認為該公司實現了天時人和,是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智能駕駛和激光雷達是重點關注領域與核心傳感器,而在成立不足一年間Innoviz 就能推出nnovizone™和innovizpro™,并先后獲得麥格納、德爾福的認可,足可見其技術以及商業化能力。
加拿大LeddarTech
LeddarTech 是從加拿大國家光學研究所獨立出來的,近日完成了總額高達1.01億美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Osram(歐司朗)領投,Delphi(德爾福)、Magneti Marelli(瑪涅蒂馬瑞利)以及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IDT)作為戰略投資方跟投。歐司朗作為世界光源制造商此次進軍自動駕駛市場,買下了LeddarTech 25% 的股份,提供了至少5000萬美元的投資。
據稱,融資后LeddarTech將加強其ASIC開發工作,擴大研發團隊,并加快與T1供應商的合作。LeddarTech 可用在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工業自動化領域。其研發了十多年的專利技術Leddar,一種固態激光雷達傳感技術,包括新的光檢測和測距方法。封閉進LeddarCore集成電路和標準微控制器后,Leddar的光波數字信號處理和軟件算法能比其它方法有更高的靈敏度,從而讓LeddarTech能用更廉價的現有組件和簡單魯棒的傳感器設計,開發出高性能的激光雷達。公司正在開發車規級固態激光雷達,并表示能滿足成本、性能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Velodyne
Velodyne成立于 1983 年,做了34年音響,是一家位于加州硅谷的技術公司。后來業務拓展至激光雷達等領域。Velodyne 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影響力最早來自于 2007 年 DARPA 無人車挑戰賽。當年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使用的正是 Velodyne 激光雷達。此后,該公司開發的激光雷達被谷歌、百度等涉及無人駕駛的公司廣泛使用。
2016年Velodyne在單輪獲得了1.5億美元巨額融資,投資方為Baidu(百度)和Ford(福特),這使得他迅速崛起并受到矚目。 Velodyne CEO 兼創始人 David Hall 在一份聲明中稱,該投資將幫助 Velodyne 降低激光傳感器的成本,加快該技術在未來汽車上的大規模使用。
這場投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汽車生產廠商與互聯網科技公司都有志于自動駕駛領域。
Velodyne 現有的 3 款產品(64 線、32 線、16 線)將會在 2019 年進行產品迭代,并將推出芯片級產品。
Ibeo
德國漢堡的Ibeo成立于 1998 年,2000年被傳感器制造商Sick AG收購。2009 年公司脫離Sick AG獨立,2010 年和法雷奧合作開始量產可用于汽車的產品ScaLa。
2016年8月,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采埃孚(ZF)收購Ibeo 40% 的股權。旨在獲取 Ibeo 公司在激光雷達和環境感知算法領域的專業技術。雙方將合作開發下一代 Lidar 系統,能夠對周圍環境進行 3D 圖像重建,不再需要旋轉反射鏡。由于固態技術的發展,兩家公司的合作將設計出尺寸更加緊湊、價格更加親民的激光雷達系統。
Strobe
Strobe成立于2014年,由Juliet Schoenfeld和Lute Maleki成立。Juliet是一位連續創業者,Lute早前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曾在研究激光雷達。董事會成員Tony Tether 曾在DARPA任主管長達十年并一手主導創建了自動駕駛挑戰賽。
10月9日Strobe被通用汽車收購,通用收購的另一家自動駕駛公司Cruise也將使用Strobe的激光雷達。傳統汽車制造商為了應對互聯網科技企業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發力,收購激光雷達企業是重要一步,這將降低車企提高汽車“視聽”能力的成本。
國內企業
Hesai(禾賽科技)
中國初創LiDAR企業Hesai(禾賽科技)成立于2013年,主營業務為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激光天然氣遙測系統等。團隊94人中聚集了光學、精密機械、電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行業的頂尖專家。
2015年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pre Angel、大米創投基金、遠瞻資本;
2016年底獲得1.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Pagoda Investment領投,將門創投、磐谷創投及遠瞻資本跟投。從各投資方表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禾賽科技的專業團隊、技術儲備以及處于“風口”中的專注為其贏得了投資方。
由于車載激光雷達國外企業起步較早,并且早有公開銷售產品,如Velodyne、Ibeo,禾賽一開始就以量產的標準來設計產品,從而達到同等的效果和更低的價格。同時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整體方案解決商,開發激光雷達硬件產品的同時開發配套軟件。2017年4月,禾賽發布用于自動駕駛的40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Pandar40,直接對標 Velodyne,可見其信心。Pandar 40為無人駕駛場景做了諸多優化,其線束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同時,公司公布了一些路測數據并繼續開始諸如高強度震動、溫差和濕度等車規測試。后期將繼續研究識別算法,從而保證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該產品的推出有利于改善激光雷法行業被國際巨頭壟斷的情況,為國產企業增強信心和指導方向。
思嵐科技
思嵐科技(SLAMTEC)成立于2013年10月,團隊前身是RoboPeak,擁有長達6年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算法、激光傳感器及機器人硬件系統的研發經驗。一直以來致力于提供消費級產品領域的高性能機器人定位導航解決方案及相關核心傳感器。主要產品包括低成本激光測距掃描傳感器(RPLIDAR)、基于激光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導航系統(SLAM)與適于商業環境的宙斯(Zeus)機器人通用平臺。
2014 年6月獲北京磐谷創投天使輪融資,2015年底又獲得由謙石投資、常春藤投資、數元資本,磐谷創投的千萬美元 A 輪融資。
7月12日,思嵐科技已完成新一輪1.5億人民幣融資,由國科瑞華領投, 國中創投、信中利跟投。
從其官網上可以看到其推出的激光雷達產品,包括RPLIDAR A1、A2系列激光雷達,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磁融合技術,大幅降低運轉噪音,能夠提升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思嵐創始人陳士凱說:“實際上我們是專注在解決如何讓機器人能夠更智能的去行動的一家公司,專門做機器人小腦的公司。”其推出的激光雷達產品主要應用于服務機器人領域。
數字綠土
北京數字綠土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成立,創業團隊為美國、德國等海外歸國專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激光雷達、機器視覺、無人機及三維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2017年,公司獲批北京市發改委創新能力建設項目“輕巧型高精度激光雷達三維探測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承擔大量基礎性、創新性、前瞻性和工程化課題及產品研究。精于激光雷達、無人機、SLAM、攝影測量等技術,自主研發了背包LiBackpack、無人機LiAir、機載LiEagle、車載LiMobile激光雷達掃描設備。
公司的A+輪融資由北極光創投和順豐共同投資,涉資千萬美元。在技術上數字綠土背包式激光雷達掃描平臺LiBackpack受到青睞,并就該產品與Velodyne展開了進一步技術合作交流,有意達成市場合作。
深圳速騰聚創
速騰注冊于2014年,初期由哈工大博士團隊創建。經過7年的科研沉淀與3年的商業化轉換。目前速騰聚創成功建立起圍繞激光雷達環境感知為核心的產銷研一體化經營體系。其致力于將激光雷達傳感器硬件方案、三維數據處理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相結合。
速騰的產品一開始是用于靜態測繪的,現在則專注于無人駕駛激光雷達。憑借技術實力速騰入選2016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top50;獲評融資中國“2016年度最具商業價值公司。資料顯示2016年6月robosense(速騰聚創)完成了復星昆仲數千萬的A+輪融資。這家成立500天余天的企業在獲得以東方富海領投的天使輪和A輪融資后,再次獲得復星集團的青睞。
無人駕駛領域激光雷達是一個高門檻領域,其研發成本需要通過量產去攤薄。這也是該領域企業一直需要解決的問題。Velodyne的16線產品供貨周期已經長達六個月,64線產品的出貨時間不能確定。如果能快速實現量產,就能優先占領市場。速騰正是有此計劃,去年10月28日,速騰公開展示和測試的第一款小型16線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RS-LiDAR,原計劃是4個月實現量產,卻因為出現的問題延遲了兩個月。今年6月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上,無人駕駛組19支賽隊中就有4支使用了速騰的激光雷達及相關技術方案。在100條生產線中,速騰有20多條正在開展生產。
隨著問題逐步完善,速騰將進一步擴大產能,并且先專注于16線產品。其優勢在于已經能實現多線激光雷達量產,同時軟硬件相結合。
鐳神智能
2015年初,鐳神智能成立。其創始人胡小波于2002年接觸激光雷達,2004年創辦了“創鑫激光”,相信在激光領域的大家并不陌生。
2016年7月,鐳神智能獲得近億元的A輪融資,招商資本領投,如山資本跟投。天使輪投資方北極光創投在A輪繼續跟投。鐳神智能將會利用本輪融資進一步擴大規模、加強人才引進、建立軟件研發中心、完善自動化生產基地。近期發展目標是實現專業激光雷達量產,并批量銷往海外。
鐳神智能提供多種激光雷達產品,用于掃地和服務機器人的激光雷達已投入量產。另有適用于機載、工業自動化、測繪等領域的激光雷達產品已研發成功。在車用激光雷達方面,中遠距離脈沖測距激光雷達系統測量距離為200米,適用于汽車防撞、無人機自主導航避障、無人駕駛汽車等。
巨星科技
華達科捷與歐鐳激光是巨星科技旗下的子公司,巨星科技分別持有華達科捷與歐鐳激光的65%與48%的股權。巨星科技2014年跨入智能裝備領域,目前已形成了機器人、激光雷達、激光測量和智能家居四大業務板塊。而在其中,激光雷達最受關注。通過收購華達科捷布局的3D激光雷達,憑借性價比優勢,有望在AGV上率先大規模推廣使用,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華達科捷是高端激光測量傳感設備研發與制造企業,掌握高端激光測量技術,已研發出適用于AGV、巡檢機器人等使用的32線束激光雷達。它能夠根據掃描到的點云數據快速繪制3D全景圖形,是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等自主導航式移動機器人的重要設備。主要應用于工業及服務領域,如叉車、機器人、自動工具等。
歐鐳激光是集團未來激光雷達的研發中心及智能裝備研發平臺,致力于2D及3D激光雷達、移動測繪設備、激光投影顯示模組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北京德可達科技
德可達成立于是一家致力于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及相關系統設備開發與應用的中德合資高科技企業。公司總裁唐糧博士是目前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界的著名學者和專家。公司在機載定位定像方面具有優勢。激光雷達方面有SiteMonitor遠程監測系統、Z+F IMAGER地面三維激光掃描系統、StreetMapper車載激光雷達系統、LiteMapper機載激光雷達系統。公司沒有相關融資消息。
北科天繪
北科天繪2005年由留學歸國人員創建,專注于激光雷達的研發和生產,致力于研制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激光雷達。北科天繪擁有完善的研發、生產和管理體系,是唯一能生產機載、車載和地面全系列激光雷達的國產品牌。
從北科天繪官網所列公司歷程上,可以看到2014年公司獲得“聯想之星”的千萬元投資,用于下一代激光傳感器的研究開發。除此之外,暫未有公開資料顯示其獲得其他渠道的融資。
2016年激光雷達成為風口,北科天繪也受到了關注。公司2015年啟動無人駕駛導航型激光雷達項目,根植于做了很多年激光雷達的技術經驗。在硬件、算法和軟件方面,北科則是將主要精力放在硬件研發上。R-Fans-16、R-Fans-32、C-Fans分別為16線、32線、中央區域64線導航避障型激光雷達。R-Fans-32更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32線激光雷達。
國內外發展現狀
激光雷達的種類繁多,可用于多種形式的探測。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汽車行業,而要實現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是目前來說繞不開的核心技術。從技術原理上來說,民用激光雷達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多束激光并排繞軸旋轉360º,每束激光掃描一個平面;二是固態激光雷達,以美國Quanergy Systems公司的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S3為首,采用相控陣掃描方式。
國外激光雷達目前主要應用在測試車上。如谷歌和百度的無人駕駛試驗車均采用了Velodyne的64線激光雷達;奧迪的無人駕駛汽車A7 Piloted Driving采用了Ibeo和Valeo合作的Scala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日產LEAF搭載了6個Ibeo的4線激光雷達,測試了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在CES2016上,兩款固態/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展出使得固態化成為關鍵詞。來自Quanergy的固態激光雷達S3,僅為一盒名片大小,單個售價初步定在250美元,量產后可能降至100美元;由Velodyne與福特共同發布的混合固態激光雷達Ultra PuckAuto,2020年計劃量產價為500美金,2025年計劃把成本控制在200美金以內。
國內激光雷達產品并不是在誕生之初就專為自動駕駛優化設計的,其在大氣監測、無人機航拍、測繪等方面已有成熟的產品體系。國內激光雷達企業投資方較為單一,不像國外企業一樣有車企、互聯網企業多種投資方。在產品上國內一些激光雷達廠家生產的產品外形和性能都是模仿美國Velodyne公司產品的設計,部分公司激光雷達研發方向在安防、工業機械、服務類機器人上,無人駕駛激光雷達投入較少。除了產業界,我國科研界成都光電所劉博課題組也已從2016年初開始,通過與用戶及車主溝通,積極尋求更適于無人駕駛的激光雷達技術。
總的來說,國內國外做激光雷達的企業,初創公司、車企、互聯網企業皆有參與。有以實現完全自主駕駛為目標的Google和百度等IT企業,其激光雷達一般采用360°視掃描成像技術。也有希望以激光雷達技術實現智能輔助駕駛的寶馬、通用、福特、沃爾沃等車企,其激光雷達一般選用嵌入車身方案,通過安裝多個LiDAR傳感器實現整車360°無死角探測。總之無人駕駛路還長,激光雷達的小型化、高精度、低成本、量產化仍是努力方向,處于風口之中,更需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