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別激光生產企業不停地搬家。(濟南時報記者 郭堯 攝)
“濟南坐擁400余家激光企業,不想讓產業園跑到外地去。”在此前的半年里,宋詔、丁兆迎等山東激光產業聯盟發起人時常接到外地招商電話,臨沂、濰坊、泰安等地都曾拋出橄欖枝,有的“讓企業免費入駐3年”,有的“給1萬畝地讓建廠房”,有的“要什么條件給什么條件”。
連日來,濟南報業集團旗下濟南日報、濟南時報、愛濟南新聞客戶端推出的“產業之光——濟南激光產業調查”,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濟南市招商局以及高新、天橋、市中、濟陽、長清、章丘、平陰、商河等地政府部門,不少是一把手直接出面,聯系濟南報業集團或產業聯盟,表達希望產業園入駐意愿。
丁兆迎等業內人士預測,激光產業園運作兩年后即有望實現千億級產業的“小目標”。
讓數據說話濟南激光產業已到騰飛期,急需產業園帶動
宋詔是山東激光產業聯盟理事長、山東激光產業園主要發起人,相比于另一位發起人丁兆迎,他建設激光產業園的想法開始得更早。
從事工業地產的宋詔對山東激光行業產生興趣,開始于兩年前,他在上海參加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見聞。
當時,山東有不少激光技術、產品出現在博覽會。宋詔有些震驚,心想,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是一個匯聚全球工業創新技術各行各業翹楚齊聚的工業制造業盛會,能出現在這里,山東激光行業必定“不一般”。
到底發展成什么樣了?從上海回到濟南,宋詔著手調研起山東激光行業。隨著對濟南、山東乃至全國激光行業的深入了解,他越來越“坐不住”。
令人興奮的系列數據擺在面前:山東全省500余家激光企業,濟南占了400余家;阿里巴巴國際貿易平臺的激光設備出口,濟南近幾年一直都是第一名;全球激光出口量,濟南領跑。
到目前為止,濟南激光產業雖處于低端加工階段,但從激光發生器、光纖、電源到冷凝器、振蕩器的生產,已形成較完整產業鏈。此外,還有經過十幾年國內外市場探索,涌現出的一批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整個激光產業急需政策支持,到了轉化升級的緊要關頭。
宋詔反復思索:這么大的產業,這么好的基礎,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將區域性經濟優勢體現出來?以目前的激光產業基礎來看,必須建立激光產業園區,形成規模和輻射源,從而帶動整個激光產業的發展。
讓想法落地籌建激光產業園半年來,多地拋出橄欖枝
濟南整個激光產業背后的叢疾,羈絆產業發展,躲不開、繞不過,迫在眉睫。難題待解,激光產業園一定要建。
“野草式”生長,“窩棚里”生產。金強“窩棚”式廠房鋪紅毯接外商;秋瑞8個月內搬3次廠房;卓星數控為找廠房,用時半年之久……此類例子,比比皆是。
“沒有上億元的資本積累,根本買不起廠房。大了買不起,小了不合適。”創業18年來,宋詔深知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艱難。
更深層次的概念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壁壘如何打破?技術水平偏低、籌集資金困難、創新能力不足,進而面臨無法長大的共性問題。目前濟南激光企業雖然盈利能力較高,但小而散,要想進一步壯大,激光產業的長期規劃與引導迫在眉睫。宋詔設想,激光產業園一旦成立,眾多激光上下游企業聚集,資源共享,技術互通,到時,這些企業覺得棘手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宋詔、丁兆迎等人,從未停止籌建山東激光產業園的步伐。泰安、臨沂、濰坊等地紛紛拋出橄欖枝,但在濟南之外建激光產業園,他們從未想過。
有一家原在濟南、后搬至聊城的激光企業老總,看到本報報道后表示:如果濟南建激光產業園,我們立馬搬回來!我們是濟南企業,不想漂在外面。
高新區、天橋區、濟陽縣……激光產業園仍未確定最終歸宿。但宋詔表示,已有60余家激光企業表達入駐產業園的意向,大量企業表示很有興趣,等待政府部門對建設激光產業園的意見。
讓產業壯大激光企業短期內迅速成長,已有先例
隨著中國智能制造的不斷推進,激光行業正迎來發展的大機遇,不少省外城市紛紛建起激光產業園。激光產業處于爆發期,是一片藍海。在這種機會下,產業園的存在,會在短期內使企業快速發展和壯大。
武漢光谷、深圳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遼寧鞍山激光科技產業園……湖北省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童吉山介紹,這兩年,全國各地陸續增加近10個激光產業園。很多地方完全是“無中生有”,沒有產業基礎,也規劃并建成激光產業園區。
在武漢,得益于湖北省、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各種政策支持,多個激光產業園在武漢光谷運營和開建,激光產業得以集群式發展。楚天激光、華工激光等一批骨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一批新三板掛牌、創業板上市的龍頭激光企業涌現,各個激光企業正向高水平激光加工領域邁進,做大做強,走向全國乃至國際視野。
大族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項目,深圳市15個重中之重的工業項目,總投資達51.7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溫州市把激光與光電產業納入全市“五一〇產業培育提升工程”,已擁有激光、光電及應用企業30多家;鞍山在2012年就確定發展激光產業園,謀求在老工業基地探索出一條產業改造升級的路子……
“濟南的激光產業基礎,是武漢光谷都羨慕的。”童吉山羨慕濟南的產業基礎,宋詔羨慕外地政府對激光產業的重視和支持。
讓目標實現稍加關注,千億級產業目標指日可待
歷時兩年調研后,山東激光產業聯盟完成一本《山東激光產業園可行性報告》。厚厚的報告,勾畫出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
以產業鏈式產業園為目標,上中下游企業聚集在一起,進而減少供應鏈采購成本、縮短訂單交付時間。另一方面,產業的空間集聚容易產生行業名氣,得到更好的市場傳播,吸引外地激光企業入駐,補齊目前濟南激光行業鏈上的短板。
按照宋詔的想法,以后客商進入產業園,方圓50公里半徑內,有關激光產業的零部件均能一站式購齊。
規劃中的山東激光產業園,另一個亮點是打造全國首家激光產業O2O平臺。丁兆迎介紹,在線訂購、支付交易,線下產品配送,將能更好地滿足國內外客戶需求。
在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玉榮眼中,激光產業園的想法可行,但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能否得到政府支持。他的印象中,研究激光應用、顯示行業多年,也參加過不少外地激光產業活動,但濟南乃至山東對激光行業關注很少。
這一點,也是籌建激光產業園以來,令丁兆迎最為痛心的。“在這組系列報道前,外地電話接了不少,本地卻無動于衷。”濟南雖已提出,大力實施十大千億產業創新計劃,全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從業十幾年,丁兆迎卻很少碰到提及激光產業的會議,政府相關文件上連“激光”兩個字也很少見。
產業園運營兩年后就可達到產值千億元的“小目標”——基于前期開展的細致調研,丁兆迎說話很硬氣。多位激光產業鏈上的企業家期待,在激光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能借力政策東風,讓濟南激光產業在突破中不斷前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